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有的叫十个盘,通常俗称“担盘”。如果新娘的祖母还健在,则须另外准备若干的肉、面装成另一担“担盘”同时挑到女方家去奉敬她的祖母,莆田人俗称之为“妈担盘”。这个习俗也有的人称作为“起轿脚”。
闺女出嫁的前天,需要挑选一位多子多孙多福的老夫人(老妇),请这位老妇来给新娘进行“挽面”仪式, 俗称为“剃面”、“开脸”、“挽面”。据考证:那是古时候用一根纱线来拔除新妇脸上的汗毛的一种美容方法。如果邀请的这位老夫人(老妇)不会挽面,但仍要请她在新娘头上脸上做做样子,再另外请个专业的“挽面婆”来完成。结婚前夕,新娘会在家完成刮脸、梳妆、束发、加笄、成髻,等仪式。以示自己成人。
莆田人对结婚也俗称为“成男”,蕴含着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据说在古代掠婚风俗的风行。古代当男方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准备结婚,因怕被女方家族的人过来将女方抢回,故需在本家族里面挑选一位比较厉害的亲戚,一般在堂兄弟之中挑选,在结婚当晚,由他负责带领一批本家族的青壮年来保护婚礼的顺利进行,因为年代久远,后来就演变成在整个婚礼里面最为活跃的人,莆田人都称之为“大爷”。结婚那两三天专职负责替新郎解围,并担当新郎的师爷角色,还要帮新郎接待安排一批批前来祝贺的客人。其中有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前一段日子暗暗的挑选一位能在结婚当晚“闹洞房”主角,莆田人俗称为“表爷”。
这“表爷”一般会在新郎的表亲姑舅家众多的表兄弟里去物色一位较有才气,现场把控能力较强的人,为保障当晚重头戏“闹洞房”的场面够骚动、人气够起哄,结婚前的一段时间“大爷”要对这位“表爷”招待备至,要背后督促“表爷”学习并熟练掌握“闹洞房”的各种招数。很多“表爷”还得兼顾另个任务,负责为新郎新娘圆房,莆田当地俗称为“送房”。至于“能嫂”即人们比较熟悉的“喜娘”这个角色,在莆田俗称“能嫂”。古时候的婚姻里,一般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都素未谋面,这时候新娘初嫁到男方家里,要面对满屋的包括新郎在内都是生面孔的场面,这个时候现实的需要就出现“能嫂”这个角色。女方家长会提前挑选一位老于世故、谙熟男方那边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老年妇女担任新娘的护身符“能嫂”,期间会一直陪伴在新娘身边,帮忙传话、指导礼仪,教导为人媳妇常识,秘密传授洞房的相夫之道。直到结婚后第二天带领一对新人回娘家,俗称“头回走”,把新娘不受委屈的交到她们父母面前,这时任务才算完成职责。
结婚的前一晚(俗称“绡头晚”),新郎新娘家长各自会邀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在结婚前一天晚上为新人举行绡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梳妆,缚高髻。新郎家要张罗绡头、布置新妇房、挂表轴、安床等一系列不可少的习俗。十二点过后就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了事先择定的吉时“一般在凌晨三四点”,请来的这位长辈要为新郎梳头,然后给新郎束发加冠(戴插金花五蕊的礼帽),完了口中还要大声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某某(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俗称“绡头暝”,准新人(男女)必须沐浴更衣,各自进入房里,等待举行行冠、扎髻礼仪。房中备好一张“八仙桌”,桌上分别摆供红团一盘十二个、润年13个、线面十二束润年13束、一个米筛,米筛内放着铜镜一面、剪刀一把、量衣尺一把、发梳一把、五色线一束、黑色油巾一条。届时,还要备两碗“绡头面”,面上放一双已剥壳的鸡蛋。
结婚的当天凌晨,吉时已到,男女双方准新人,分别在自家房里(如果是童养媳应在男方家里)……主人须聘请族中福寿双全、子孙昌盛的长辈一人,男女孩童各一人,为准新人举行行冠扎髻(绡头)。新郎由女童为其绡头,新娘由男童梳头。
行礼仪之始,他们各自拿起发梳在准新人的头上作梳发状,由上而下,往复三次。与此同时,把男女双方的长头发拔下“七根”,挽成一个“花结”,用红线扎好(不让准新人看见)。待到夫妻喜拜花堂之后,夫妻进入洞房,由喜娘将两束头发混在一起,搓成一根发线,寓意“结发夫妻”,白头偕老。接着新郎穿上蓝色长袍和新裤,俗称“五件身”,并戴上紫色呢礼帽,帽沿边插上两朵五蕊的“张春花”。新娘必须穿上“五件身”,外穿红色宽袖子的新婚衣,“绡头衣裤”(蓝色大领衫和本地裤)这套衣裤婚后收藏,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叫做有始有终。
把撒开的头发梳成长髻,插上银簪、红花,带上金银首饰,吃上“绡头面”。表示男女双方均已年纪及笄成人之意。行冠扎髻之后,准新人均不能走出房间。这时主持人,一人喊:吉祥赞语,另一人附和一声“好哇!”接着朗诵赞语。
一梳梳头到尾,
二梳白头到老,
三梳子孙满堂。
今早绡头灵鸡啼,八仙聚会房中来,
今夜夫妻成佳偶,百子千孙耀门楣。
今早绡头喜苍苍,××两姓结成双,
夫妻好合鱼得水,举案齐眉效孟光。
今早绡头喜苍苍,东来紫气满华堂,
二姓连姻成佳偶,佳儿佳妇振家风。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