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高山秀水,博采各州各县民间艺术之众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交融,呈现出了神秘、粗犷、豪放、原生态的特点,并形成了以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分支,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磐安县现有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12项,市级42项,县级108项。近年来,随着挖掘和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优秀的非遗走出磐安,在全省、全国以及走出国门展演展示,受到了业内专家和各界群众的高度评价。
下面来认识认识磐安县省级,以及省级以上的非遗吧!
“赶茶场”活动起源于宋代,是为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形成的庙会,盛行于玉山一带。
“赶茶场”分为“春社”和“秋社”,均以玉山古茶场为主要活动场所。“春社”(正月十五)是在茶场庙内祭拜“茶神”真君大帝,并在茶场内外迎龙灯等民间文化活动;“秋社”(十月十五),此时,农民们农事开始空闲下来,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拎着茶叶和货物,汇集于茶场庙进行民俗活动展示与货物交流,从而形成了充满文化气息的茶文化庙会。
不论“春社”还是“秋社”,当地以及周边民众都要“赶”到茶场庆祝这一民俗盛事,所以这一整场气息浓郁的民俗活动就生动形象地称为“赶茶场”。
“赶茶场”活动内容有祭茶神、演社戏、迎大旗、迎亭阁花灯、人物灯、舞龙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赶茶场”是磐安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磐安悠久的茶市场历史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我县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名录。
婺州南宗祭孔典礼是以孔氏后裔族祭为特征,以榉溪孔氏家庙为主要传承场所的传统孔氏南宗祭孔民俗活动,至今已有759年历史,流传于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孔子四十八世孙孔端躬与其父孔若钧、伯孔传、兄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扈驾南渡至浙江。孔端躬定居浙江永康榉川(今磐安县榉溪村),后被尊为孔氏婺州南宗之祖。因孔端躬扈驾南渡有功,宝祐二年(1254年)依衢州恩例,宋理宗赐建婺州孔氏家庙,并有释菜礼祭孔典礼传承。
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每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举行祭孔典礼。婺州南宗祭孔典礼现存主要仪式的内容有:敲九记锣;乐舞生跳六佾舞;礼生颂《论语》章句;主祭人行三献礼;参祭人员行三跪九叩礼;主祭人诵读祭文;全体人员行礼三鞠躬;民间艺术表演拜斗、竹马等。婺州南宗祭孔典礼风格独特,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婺州南宗祭孔典礼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儒家伦理价值。其典礼融入磐安民间艺术表演,丰富了国内祭孔典礼的内容,弘扬了儒家和为贵的文化价值观;婺州南宗祭孔典礼保留了儒家尊祖敬宗、忠孝仁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重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廉政教育均有积极意义;婺州南宗祭孔典礼对于儒家礼乐文明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传统礼仪的恢复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均有积极建设意义。
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是“赶茶场”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赶茶场期间,各村派出迎旗队伍,在广场上竖起旗杆为30多米长,旗面面积数百平米的大旗。大旗由旗头、旗面、旗杆、拢耸竹等几部分组成,竖起时,旗杆高耸入云,大旗迎风招展,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甚为壮观。旗面是大旗最惹人赞叹的,不仅面积巨大,绘画技术、制作工艺也想到精细,主要绘以威风凛凛的“龙虎相斗”图案,故称“龙虎大旗”。
历史上曾有36面大旗齐聚茶场庙的盛况,目前,“迎大旗”主要分布在尖山镇里光洋村、岭头村;尚湖镇忠信庄村、岭干村。如今的“迎大旗”以在赶茶场期间展示为主,给每个到场的当地茶农以及外来游客展现出了磐安民俗的博大情怀,它极具艺术欣赏、文化研究价值。
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磐安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后来与地方信仰相结合,炼火汇集了人们辟邪、祈福、治病、求平安的愿望,主要流传于深泽及双峰等地,历史悠久。炼火的形式多样,典型的有双峰一带的“踏火山”和深泽一带的“闹火海”两种。“踏火山”是把烧红的炭火堆成近一米高的小山丘,炼火者赤脚赤膊,手执平头刀冲过“火山”,同时用平头刀奋力拨弄,火光飞舞、火星四溅,炼火者循环往复,直到将“火山”踏平;“闹火海”是把烧红的木炭平铺成直径十多米,厚约20厘米的火坛,众多炼火者手执钢叉冲入火坛,在火坛上狂舞。炼火者赤脚在烧红的炭火上行走起舞,动作粗狂激烈,颇具原始风味。炼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极具神秘文化色彩。
“磐安炼火”曾参加过由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被誉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叠牌坊”又称“叠罗汉”,是流传在磐安民间的一种集合杂技和武术活动为一体的高难度表演活动。它历史悠久,起源于宋代,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期曾在磐安玉山训练士兵,士兵们把军中的阵式、格斗技巧、攀援技法等一整套军事作战技术与“叠罗汉”结合起来,使磐安的“叠牌坊”更具特色。磐安的“叠牌坊”有大牌坊、小牌坊、亭阁、摘荔枝、亭阁等形式,它需要多位表演者集体配合才能完成,每一个表演形式通常需要几十人的参与,包括大人小孩,同时还得借助木架子、撩叉等专用工具,整个表演都在锣鼓声中进行,铿锵有力的锣鼓为表演者鼓舞了士气,也给整个“叠牌坊”带来了乐感美。
“叠牌坊”集民间艺术、杂技、武术于一体,表演惊心动魄、场景壮观、气势宏大,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曾多次参加县、市级表演,2004年在县“民间艺术大展演”中获一等奖;参加金华市“横店影视城杯”八婺十大民间艺术精品赛,获得十大民间表演艺术精品项目;参加金华“旅游节”表演获优胜奖。
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龟端茶”是具有民间绝技风格的传统舞蹈,它流传于深泽一带,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原为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通过模仿乌龟的滑稽动作,向客人们表演端茶献茶技艺,是戏曲中的丑角艺术表演。从婺剧演出中独立出来后,成为磐安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在民间代代传承。全舞由一人表演,表演者右手掌托一个木漆盘,盘上放两个盛有茶水的茶杯,经过一系列翻、转、璇等高难度动作,托盘上杯中的水却一滴不漏,充分展示了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整个表演由吹打伴奏,表演者的动作与配乐紧密配合,使整个表演节奏分明,欢快滑稽。老一辈表演者传授技艺,培养了部分新的学艺者,不断在各大舞台展现其艺术魅力。后来“乌龟端茶”也称“寿龟奉茶”,其舞台形象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更加丰富了文化内涵。
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