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了解名片在历史上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民俗和社会生活史,均有意义。
名片,古称谒、名剌、名贴、手本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唐以前就很流行了。如果细细区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内容更象今天人们所用“柬”,与后来的名片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象后世所用的这种写着姓名的小片,是从明末开始盛行的,在此之前,古人的的片子,都是亲笔书写的,明清以后才开始“刻木印之耳。”
名片起源于交往,名片离不开文字,所以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原始社会没有名片,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由于经济还不发达,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该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全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名片,见于西汉史籍时称为“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东汉时,谒又叫名刺,据《后汉书》载,祢衡曾身怀名刺求见于人。在挖掘的汉墓中发现,这种谒或名刺,系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名字,还有籍贯,与今名片大抵相似。
至唐代,木简名刺改为名纸。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以便交流。晚唐又唤作门状、门启,都是自报家门的一种联络方式。宋代的名纸还留有主人的手迹,据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记述,他藏有黄庭坚书写的名纸,而秦观送他的名纸,类似今天的贺年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北宋书法家蔡襄的《门屏帖》,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考证,类似“名刺”。
元代易名刺为“拜帖”,明清时又称“名帖”、“片子”。内容也有改进,除自报姓名、籍贯,还书写了官职。清代《竹枝词》有诗为证:“是新拜帖都兴小,三寸来长二寸宽”,“红笺二寸书名姓,曾许怀间半刺通”。从诗中所知,清代的名帖很小,而且还是梅红纸。经考证,清代人的名帖已经不同于唐人手写,而是写好楷书,镌好木戳,印在梅红纸上。后来又出现了白纸名帖(详见徐珂的《清稗类钞·风俗类》)。
“名帖”与今天的名片的格式几乎相同,而女子的名片,已婚者还加上了夫家姓氏。其大小尺寸也有常式:阔二寸,长三寸。为文人交流、拜访之用,通常主人拜访朋友,让仆人或书童将名帖交对方门公,门公再呈于自家主人。苏州长篇弹词《描金凤》中有一段,写苏州人钱知节因降雨有功,去北京拜访宰相,门公要他交500两银子才肯通报,据王定保《唐摭言》载,这在唐朝已成风习,唐人刘鲁风递了名刺,也被典谒所阻。而在《绿野仙踪》一书中,有考生投帖求见,主人于冰不想见,便让门公说自己不在家,可见名帖在当时已很流行。
唐宋文人出外拜客,还喜带个拜匣,拜匣中有笔墨,可当场手书。清代印制了名帖,手书名帖少了,除非主人是大书法家,有意露一手。拜匣亦为文物,清末民初的拜匣制作得十分精致,匣盒系木制或漆器,上绘山水人物图,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拜匣典雅精美,欣赏价值颇高。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有时候,名人的名片会被人利用。清道光年间,浙江鄞县举人徐时栋参加当地官员的宴会,得知有人曾用他的名片前往官署徇私说情,幸被识破。另一些乡绅名人的名片,也大抵如此。原因就是这些人在过年时四处散发名片,名片大量外流的缘故(《烟屿楼笔记·卷五》)。到后来,许多名人都在名片背面注明“不作他用”字样,以免被狡诈之徒所利用。
民国时,推翻了封建体制,讲究大同世界的博爱平等,名贴由官场上走到了大众中间。手本的格式也趋于简化,变成了现在的名片。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农历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各地佛寺大多要隆重举行千佛法会。“南华诞”始于唐代公元714年,是宝林寺(后改名法泉寺)住持令韬为弘扬六祖禅法,保护六祖惠能真身,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分别...
八宝山为北京西山山前平原上的孤立残丘,高度约130米,山势低缓,呈北东向延伸。附近山间出产耐火土、白土、灰石、红土、青灰、坩土、黄姜、砂石等八种建筑材料,因此被称为“八宝山”。八宝山南麓原有元朝至正年...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
充气娃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诞生的。而且随着技术的越来越高超,很多充气娃娃可以说是与真人无疑,世界上最贵的充气娃娃就是这样的,触感和真实皮肤一样,看起来也和真人一样。下面排行榜123来带你看看世界上...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人们可通过用农历月份和24节气相互结合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种植时间,会通过二十四节气总结出来一些特别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对农业有着至关重...
城阳村的村西有条张家胡同,相传是当年名道张三丰没当道士时居住的地场。说起当年没有出家入道的张三丰,那可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家境殷实,到了成婚的年龄,前来说亲的媒人踩破了门槛,最后,父母做主,给他...
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为西南地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