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瘟疫斗争中,把一些当令预防措施发展为民俗节日,不仅点奏着一年年的工作节律,也领引着生活情趣,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旅游等,从中也展示了高雅的民族文化。除疫祛灾成为民俗节日的“公因子”。
元旦为一年之始,除国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据《广韻》记载,每岁首要饮屠苏酒以除疫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祭瘟神》说,在宋元时代,元旦日四鼓时各家都要祭祀瘟神,以保一年之平安。
农历二月二为“引龙回”的“熏虫日”。农历二月二日多在惊蛰前后,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月令辑要》也记载:“北围仓,云避鼠也。”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也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帝京景物略》记载其意义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董牀状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有“龙抬头”和“引龙回”的卫生习惯外,和正月三十“送穷”相接,二月二为“迎富日”。魏了翁在《二月二日遂宁北效迎富故事》诗中说:“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者可求吾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常人这一天理发,吃猪头肉以应富。农村也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起自周公,《周礼·春官·女巫》记载,以女巫诘于水上井卜、洛邑、流水以泛酒,后世流觞曲水。汉朝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汉以前必取三月初三,魏以后习用三月初三,但不定为巳日。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禊者洁也,巳者止也),使邪疾去祈介祉。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节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云:“带之免虿毒瘟疫。”后世小儿在清明戴柳圈也来源于此。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天中节,重午节,浴兰令节、蒲节。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和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古代为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蜗,蟾蜍)。《楚辞·离骚》有“浴兰汤兮沐芳华”,言这天把所蓄之兰为汤以沐浴而令米投水为祭,后人又制为角黍,溃为后世粽子。又恐所投角黍为蛟龙所夺,故以龙舟竟渡,以逐蛟龙。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蠧”。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也即中国的情人节。《南淮子》记载,七月七夕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谓与牛郎相会。唐玄宗命宫中作高台,陈瓜果于上。宫人暗中以七孔针引彩线穿之,以乞天巧,穿过者以为得巧。又以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蛛丝之稀密,为得巧之多寡。此外,女士又在这一点用剪子剪吉庆花藉以乞巧。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作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以作天仙送子之祥。
八月一日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汉代名医费长房告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安有大灾,急作绛袋,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从如其言,举家登山。后人效此于九月九日登高,为登山节。
到年底腊月二十五为扫尘土日,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逐疫,民间跳傩与宫中有所不同,傩神赤帻玄衣朱裳,蒙以熊皮,执戈持盾以舞蹈。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象,贴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长大余,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驱除瘟疫。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