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吃喜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这个风俗,在中原、湖南、江浙一带颇为流行。送祝米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往往是娘家人接到报喜后,约定的吉利日子,一般男为双日,女为单日。
由于各地物产不同,送祝米的礼物也不尽相同,各具地域特色。
河南、山东一带多为米面、鸡蛋、红糖、鱼肉及姥姥亲手制作的婴儿棉裤、妗子或姨买的衣帽等物。肉一般为猪肉,牛羊肉亦可,其他肉则在禁止之列;鱼一定要是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送祝米的日期,一般选择在男婴出生后的第六天或十二天,女婴为出生后的第九天。此日,婴儿姥姥家所有女亲属齐聚于姥姥家,她们会一同雇人抬着蒸笼般的礼盒前往婴儿父母家。
送祝米的人员大多为女性,但产妇娘家的哥哥、弟弟可一同前去,其他男性很少参与。有的地方礼盒是有讲究的,上层要放一条蓝色的长布作为婴儿的尿布,如果是男婴,两头露在外,是女婴则露一头。主家要设宴盛情款待来客,宴席上必有细粉条做的菜肴,饭食必有面条,以屡屡长条象征婴儿长命百岁,故有“吃喜面”之说。散席后主家还要回礼,赏给抬礼盒的人钱。
湖北西部地区,送祝米的礼物一般为鸡蛋、鸡、银饰、摇篮等滋补品和婴儿的装饰品。送祝米的人也是以女性为主,大多是产妇的姐妹,婶姨,姻侄子女。其他礼仪与中原地区大同小异。
湖南西部地区,送祝米的礼物,多为猪蹄,鸡鱼、鸡蛋,糯米,面条,衣物,布料之类。送祝米的人同样是以女性为主,小孩子相随,更是增添了许多欢乐气氛。在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生动详实地描述了送祝米的热闹场景:
女婿到家来报喜,不知是男还是女。
接到喜物便知底,男茶女酒自古语。
娘家商量送祝米,鸡蛋要有五百几。
还要两斗上熟米,猪肉猪肝不能缺。
鲤鱼要买活鲜的,鸡母只管提壮的。
打了摇窝和枷椅,又买花鞋和布匹。
家家么姨一大群,热热闹闹送祝米。
主家面对前来送祝米的亲友平等相待,不论老幼,一律用黄酒、江米酒制作的“糟鸡蛋”款待,每人四个,含有“四季发财”之意。
娘家去送祝米,婆家准备宴席时,有些地方往往也把送喜礼的亲邻、朋友一同邀请了。举杯把盏之间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寓意多得贵子。吃“喜面”时,还要再卧进两个鸡蛋。
山东郯城生男十二天、生女九天,娘家准备车马,召集各路亲戚,带上米、面、糖等礼物去看闺女,谓之“送糖米”。主家设宴招待后,要把婴儿抱出来让前来送糖米的客人观看,此时客人们要随意给婴儿见面礼钱,不在乎钱的多少。然后主家端出红鸡蛋、馒头等答谢来客,每人一份。
枣庄一带则是男孩九天、女孩十二天送祝米。除必备的米面、红糖、鸡蛋外,娘家的哥哥、弟弟或叔叔还要携带公鸡、母鸡各一只前往。如果是生的男婴,主家要回一只公鸡,若是女婴,则回一只母鸡。
蒙阴一带送祝米是用箢子,内放鸡蛋、红糖、小米、挂面等,箢子覆以红包袱。主家设宴款待后不必回礼,但要在空荡荡的箢子里撒上一把豆子,当地风俗认为这样可免婴儿生痘毒。
长岛县风俗,到家“看喜”的客人都必须吃糖果,忌讳“空口”。来客都不准带钥匙,若发现客人带钥匙一定要扣留并永不归还。
招远生男十二天、生女八天姥娘家来送粥米,称作“吃大面”,蓬莱、龙口称作“看欢喜”。
泰安送粥米称作“吃面”,酒足饭饱后,客人回去时要偷一个烤糊的馒头或者煎饼,路上丢给狗吃,俗话说“外甥狗,外甥狗,吃了饭,他就走”。这个习俗有些戏谑意味,主家多不以为然。
临朐称作“送乳汁米”,昌邑称作“下汤”,都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六天或八天娘家人去探望产妇,礼物有鸡蛋、油条及小儿被褥衣物等。中午主家设宴招待,邻居送礼的人来陪客。昌邑一带在席间还要抱出婴儿观相,赴宴者各有赏钱,名叫“汤饼钱”,或称“长命钱”,同时还要为婴儿起名。
徂徕山区称作“吃喜面”,男孩在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在第九天。往贺者以娘家人为主,亲戚朋友结队一齐到达。贺客皆为女性,并携带小孩。贺礼忌用篮子装载,要用木制食盒或编结无缝的箢子。到主家客人先吃面条与鸡蛋,名为“点心”。
若吃喜面在第十二天时,点心必须是水饺,名为“合骨缝”。宴前,主家以方巾裹挂面和一付扎腿带子登门请接生婆,请来后安排她坐首席。席间由新生儿父亲向宾客一一敬酒。散席后,来客带的礼物都要“押”回一部分,只有产妇娘家的礼品全部收下,“押”回的东西是两张煎饼、两棵大葱、一把麸子和一把盐。临行所有客人都要从席桌上拿走一些“喜馍馍”。
近年来, 给婴儿的衣服,现代商店里一般都可以买到宝宝套装。古代基本上都是手工做的。棉布缝制,不钉扣儿,小系带儿。领子有沿边的,有不沿边的,沿边一般沿黑边。宽松肥大,便于穿着。习惯在袖子上用布条绑—道,既使婴儿胳膊缩不进衣服里,又使袖口遮住小手,免得婴儿抓破自己的脸。婴儿的枕头,多用秫糠做成,绵软、干燥,婴儿枕着舒服。
旧时,主家设置祝米酒宴席,当天要杀一公一母两只鸡,在天未亮之前将鸡煮熟;同时用小土罐煮一点饭。然后将饭、鸡和酒抬到门口外,置于长凳上,由公公或爷爷为婴儿洗礼。洗礼内容有三:
一是祭祀送子观音,首先感谢送子观音送来子女;其次是祈求送子观音保护好子女快快成长;然后就送送子观音回去。
二是祭祀祖先。告诉祖先族人中已添了人丁,并祈求祖先神灵加以护佑。
三是为婴儿叫魂,人们认为只有把婴儿的魂叫来了,婴儿才能健康成长。
在洗礼过程中,由公公或爷爷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祭祀,同时婴儿父亲抱着婴儿向四个方向行跪拜礼,以谢送子观音和祖先。
婴儿第一次去姥姥家,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婴儿“走姥姥”的来了。
产妇到了娘家,婴儿姥姥迎,妗子接,并要抱到盛饮用水的缸前照一照,希望婴儿像水尖一样往上涨,搁排子上卧卧,排子是人们用高粱秸的顶稍串成的用具,方言拍拍啦啦就是泼泼辣辣的意思。在姥娘家过三五天,舅舅送婴儿回家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
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的,长大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送祝米是人生最早的节点,一个生命就此拉开了序幕,等待他(她)将是漫漫人生路。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食粽、插艾、浴或喝药汤,就是主要的习俗。1、赛龙舟习...
元明以来,宫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宫廷菜,有一部分菜品因其美味而名满天下,流传至今。不过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宫廷菜,主要还是以清朝宫廷菜为主。中国宫廷十大名菜,有御用佛跳墙、黄焖鱼翅、雍亲王府烧鹿筋、爆炒凤舌、...
主要习俗乌兹别克斯坦人有两大专长和两大特点。两大专长是能歌善舞和刺绣工艺。每逢节假日都要跳舞唱歌,有大型的、集体的、有个人的、家庭的。形式很多。他们用的床单、枕套、帽子、衣服等都有绣花,一般都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