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在明朝就已有记载,清代的《百戏竹枝词》也曾书,“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可见中幡的悠久历史。幡其实就是旗的一种,按尺寸大小之别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中幡发展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在原来的龙旗杆上加上了伞,使得中幡耍起来更是好看。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又名大执事。后来耍中幡、舞中幡逐渐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成为了一项传统杂技项目。
说到中幡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北京的“天桥中幡”,但除了北京的天桥中幡,香河县安头屯镇的中幡也是独具特色。
安头屯中幡历史悠久,起源于隋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曾受到过清朝乾隆和咸丰两位皇帝御封,目前咸丰帝御封“国泰民安”幡面仍完好保存。
安头屯中幡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个动作,以其功夫过硬、技艺超群、动作惊险、演技精湛、观赏性强在廊坊市民间花会中独树一帜,是廊坊市民间花会的优秀代表,经常应邀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花会大赛并多次捧回大奖。
安头屯镇位于香河县城东南7公里。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着悠久的历史。
远在唐宋时期,在北运河航运过程中,当时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后来帆被用在民间玩耍,在玩耍中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人们多少年的改进与创新,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取名为中幡会。
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筒长1丈8尺,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幡面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仗杆衬幡面,飘带美妆幡容。
目前,安头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动作100多个动作。其中前把幡变换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盘肘等30多个动作;后把幡变换手法有插剑脑件、插花脑件、左插剑灌耳蹿裆牙件等几十个动作;大挎鼓表演内容有大鼓30调,每调有鼓谱,分连打和摘打。花钹与铛铛、大鼓齐奏、花钹单打,花钹与铛铛穿插对打。花钹分单人打与双人打。还有四人合打、六人合打、八人合打等。
从技艺角度来说,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安头屯中幡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个动作,其功夫过硬、技艺超群、动作惊险、演技精湛、观赏性强,在香河县民间花会中独树一帜。“罗汉撞钟”、“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等安头屯中幡表演的精妙招式,令人叫绝。
现在,安头屯中幡大会有安一、安二、安三、安四四个村共同组织。有会员60多人,其中最优秀的三位青年人是韩士全、贾金川、何宝生。韩士全的老虎大撅尾、摘肩、背花表现出色,贾金川表演的就地十八滚、脑件技艺娴熟、表演精湛,何宝生的牙件、灌耳表演堪称一绝。
安头屯中幡以其功夫过硬、技艺超群、动作娴熟、演技精湛、可观赏性强而成为民间花会一绝。
当代,安头屯中幡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花会表演大赛,深受领导和观众的欢迎,并不断受邀参加国内各种大型活动的庆贺。
多年来,经过代代中幡传承人的不断摸索、改进、丰富和完善,中幡表演越来越成为最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娱乐项目,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中幡技艺的学习、表演、传承之中,为发展和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安头屯中幡对于凝聚人心、促进邻里和睦、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安头屯中幡会除了每年春节在当地表演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到平谷县丫髻山朝顶酬神,在京东一带是久负盛名的。在数十档各县进山朝顶的花会中,中幡会总是头会,走在最前头。原因有三:首先是民间花会例有约定俗成的说法,中幡会象征着庙门外的旗杆,走在最前;硬腰(有一根木杠做脊梁)狮子会象征庙门外的一对石狮,排在第二;软腰(没有木杠做脊梁)狮子会象征庙门内大殿前的一对石狮,排在第三;龙灯会象征神龛后面屏风上的龙,排在第四……随后各档花会也是排列有序的。其次,中幡会幡面较高,在众多花会中如鹤立鸡群,从远处就能看见花会队伍来了,所以放在会首;再者,也符合中国古代军队行进、官员出行、平民婚丧嫁娶“执事(旗锣伞扇等)”前导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安头屯中幡会受过两次皇封,被称为“皇会”,所以才放在众会之首。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回銮,龙舟途经香河县红庙村时,中幡会随地方官民迎驾于运河岸边,在两艘并排的大船上进行表演。中幡会形式新颖,技艺精湛,会头随着表演,向乾隆高声报着一招一式的名目:大背花、狮子肋、大插剑、小插剑、反顶……由单人到双人耍,最后由二十四人合耍一个套路,由一个人用头将幡顶起,然后颠到邻近人的头上,此人再依次用同样方法往下传,做到幡走圆场人不移位。突然,有一人没接住,幡从头顶滑向后背,术语叫“溜幡”。当时把在场的官民都吓傻了,这要惊了皇上圣驾,这个惊驾的罪名,谁担当得起!此时,但见失误那人唰的一低头,顺势一猫腰双手着地,紧扭几下腰,把中幡颠到屁股处停住。左右两旁的会友见状,赶紧跪爬到他近前,他两腿用力往上一颠,竟把中幡平稳地颠到一位会友头上。观众见此败中取胜的一招,无不拍手叫好!会头急中生智,忙向乾隆高声报喊道:这招叫“老虎大撅尾”!乾隆龙心大悦,御赐幡面两幅,一题“天下太平”,一题“五谷丰登”,上款是“御赐安头屯首创优异精幡大会“,下款是“大清乾隆十六年”。还有御赐黄包头十六个、虎头靴子八双、黄马褂八件、大鼓八面。当时,清代已达鼎盛时期,从幡面题词不难看出,一幅反映了太平盛世中中幡表演的精彩,一幅写出了中幡会娱民酬神的功能。同时,“老虎大橛尾”在民间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不衰。
事有巧合,相隔百年,也就是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举行登基大典,中幡会奉召进京朝贺。御赐幡面两幅,一书“风调雨顺”,一书“国泰民安(原幡面尚存)”,并赐名为“重兴老会”。 此时,清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天灾不断,民荒马乱。从咸丰题词、命名中不难看出他的祈求。由此可以佐证,此前北京还没有中幡会,此后才在北京流传开来。
安头屯中幡会,从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己有八代传人,技艺日益精进,影响不断扩大。香河县陆续出现了后家湾村、西魏各庄、东王各庄等多档中幡会。香河县广泛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后湾儿中幡――大家抄手!”指的是中幡演练时遇上大风,会头号召观众帮忙扶幡。后来演绎成凡遇难事动员众人帮忙。这句歇后语,当地几乎妇孺皆知,足见中幡会影响之大。
2008年6月7日,香河县安头屯镇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香河县安头屯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幡会)之乡”。2012年8月,香河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中国中幡文化之乡”,并挂牌“中国中幡文化研究中心”。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