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饼是浙江桐乡乌镇的传统名吃,“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说起“姑嫂饼”名称的来历,颇为有趣。
一百多年前,乌镇镇上有个姓方的夫妻俩开一爿小小糕饼店,取名“天顺糕饼店”,他们仿照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熬的猪油,精心拌匀,放在木蒸笼里蒸煮,然后用模箱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上市后生意越做越闹,到儿子讨媳妇的时候,小小糕饼店已经由一间门面扩大到两间了。
过去做生意是“同业者相妒”,镇上几家大糕饼作坊,见这爿小店靠几只小酥饼一下发迹起来,想方设法拆台脚,说坏话。后来又想掏关子,抢生意。“天顺糕饼店”店主为了保住生计,就订出条规:自己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制作方法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因为姑娘将来要出嫁,制饼的秘密就要保不牢。
这样,姑娘想想不服气,在娘耳边嘀咕:“姆妈,阿嫂是别家人,技术倒传给她;我是亲生囡,却不让学,爸爸太不公平!”
娘说:“你爸爸是秤砣心,他想做方,谁也别想叫他改圆。我也没办法。”
姑娘对阿嫂更加妒忌。一次,趁阿嫂走开,姑娘急忙到灶间里去抓了一把盐,在粉料里拌了拌。她想,这回阿嫂做出来的饼,一定咸得很,看爸爸今后还教不教她做!哪里知道,这次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却特别好,吃到这种饼的顾客,个个赞不绝口,都说,这次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特别可口。这样一来,小酥饼不仅誉满乌镇,还传到了外乡,“天顺糕饼店”的生意更加兴隆了。
店主人为了招揽生意,就借题发挥,大加宣扬,说这饼是他家姑娘阿嫂俩合作配料制成的,并将饼的名称改称“姑嫂饼”。乌镇姑嫂饼就这样出了名。
后来,这间店越开越大,从一间发展到四间,四个栅头上都有他们的分店。那单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的规定也取消了。姑娘、阿嫂同心协力制作姑嫂饼,相互之间再也不怄气了。
据悉,制作姑嫂饼的主要步骤为炒熟芝麻,用文火煮白面粉,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芝麻粉,加糖粉,然后搅拌均匀,用印模压制,最后进行包装。传统的姑嫂饼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直径为2.2厘米,每个大约重50克。如今经过改良的姑嫂饼除了圆形的,还有方形的,口味也从单一的椒盐味增加到6种不同味道。
而今,姑嫂饼成为了乌镇远近扬名的特产之一。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