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阳,又名般阳、盘羊。盘阳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西北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庄。明朝在这里设有官方的“盘阳务”,负责木材的砍伐,通过漳河水路运送到京城。
盘阳是林州市较大行政村之一,具有悠久独特的传统民俗和文化特色,是林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盘阳村位于林州市西北部,北与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西去十余华里进入山西省平顺县,距青年洞风景区仅3公里之遥。村属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2%。境内有浊漳河、露水河两条河流,有红旗渠、天桥渠大中型水利工程两条,它们对盘阳村形成二河二渠环抱之势。另有滩涂湿地600余亩,水资源丰富,水文化独特,是安阳市水美乡村。
盘阳村古建筑、古民居丰富而又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南省传统古村落。盘阳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塞,号称“三省通衢”之地。盘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经贸繁华之地,享有“小苏州”之美誉。
历史悠久、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的盘阳,是对外展现林州风貌的靓丽窗口。
盘阳早在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周围2里、高一丈五尺的古磻阳城修建于战国,经秦、汉、北魏一直沿用到宋。后赵时曾于此设县,北宋时曾于此设“盘阳采造务”,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盘阳的营造和管理。现存的明清一里古街及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始建于北魏的已有1500年历史的法济寺,都见证着盘阳的辉煌,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可谓实至名归。
盘阳坐落于太行山腹地,西依卧龙山,南靠凤凰山,北临浊漳河,东濒露水河,山水秀丽多姿,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满山杏花、桃花、连翘烂漫绽放,漳河绿水淙淙,两岸芳草萋萋;夏秋之际,山野葱茏,碧绿连天,漳河滔滔,似万马奔腾;深秋,黄栌、黄楝,柿子红透山岭,唱起了主角;隆冬,田野雪盖,河水冰封,则又是另一番冰清玉洁景象。
盘阳人民具有积极向上、热烈奔放的性格秉性,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源远流长,接送灵泽龙神礼乐大典、元宵节转灯赏灯及抬阁、跑旱船等都有数百年历史。一年两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周边几十里内百货商家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纷至沓来,买商品,看大戏,络绎不绝。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的文艺表演更是如火如荼,水平之高,深受观众好评。
盘阳自古至今乃三省通衢之地,河南228省道(东南公路)、山西324省道、河北202省道都在盘阳交汇贯通,并通过这些交通干道与周边的林长高速、邯长高速、107国道、309国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贯通五省一市的304国道、太行山东麓桐石旅游高速通道一起织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盘阳村保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红旗渠总指挥部(盘阳会议)旧址、漳河流域修建最早的水利工程---天桥渠、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八路军新一旅旅部旧址、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和抗战红色大学——豫北联中旧址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天桥渠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重修,是漳河流域修建最早的水利工程。她源起山西省平顺县马塔村下浊漳河南岸,干渠宽2.2至2.4米,高2米,全长35华里,是盘阳、木家庄、卢家拐和赵所四村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共同兴建的一项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目前受益村庄9个,受益人口近万人,灌溉面积7000余亩,是林州市四个灌区中仅次于红旗渠灌区的第二大灌区,沿途还建有总装机容量1100千瓦的水电站三座。
天桥渠的建成,结束了家乡祖祖辈辈“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苦难历史,她开引漳入林之先河,为后来的红旗渠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被誉为“红旗渠的母亲渠”。天桥渠处于红旗渠上游,省下红旗渠有限引水支援下游工农业生产,体现了一种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天桥渠就被誉为“龙江风格渠"。
盘阳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策源地,是“红旗渠”之名诞生地,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
1959年,原林县县委主要领导到漳河沿岸考察水源,受盘阳等村群众自力更生修成天桥渠的启发和感动,遂决定举全县之力修建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
1960年2月7日-8日,林县县委 “引漳入林”工程筹备会议在盘阳召开,研究通过“引漳入林”工程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并把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设在盘阳村中古街北侧清代四合院。
1960年3月5日-6日,林县县委又在盘阳召开著名的“盘阳会议”。会议总结了此前修渠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重点解决战线太长、人力物力分散等失误和问题,及时作出科学的调整布署,由此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在这次会议上,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由此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盘阳会议”是一次决定引漳入林工程成败的里程碑会议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性会议,有研究红旗渠精神的专家把它比为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盘阳红旗渠总指挥部旧址,见证了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无数重要决策和重大事件,承载着厚重的独特的史诗般的人文信息。身临其境,更能领略到红旗渠决策者和建设者们为人民谋福祉那种敢作为、敢担当、敢牺牲的意志和胸怀,更能感悟到红旗渠精神的深邃和伟大。
勤劳、勇敢、智慧的盘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一步步努力实现着强村富民的美好梦想!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
八宝亭是宝应最大的文化地标,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每个在宝应的人,不去八宝亭看一看,着实遗憾。今天大家去的最多的八宝亭,是纵棹园内的八宝亭,修建于1983年,已然是一座园林景观。而历史...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不然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
在我国,传统的四时八节几乎无一不是以“吃”为主题的。地处渭北的澄城也不例外。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各种各样以节日为名义的炊烟飘荡在古徵大地,把城乡的年味熏染得一日浓似一日。第一个节日便是“五豆节”,即腊月...
儿时,我的家乡霍岳一带,妇女们常常喜欢在端午节缝制布猴。每到这天,小孩子胸前都佩戴着五彩的布猴饰品,一个个风光招摇地走出来,或吃着粽子,或舞着艾条;新女婿则提篮打扇给未过门的新媳妇送端午礼来了。端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