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阳,又名般阳、盘羊。盘阳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西北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庄。明朝在这里设有官方的“盘阳务”,负责木材的砍伐,通过漳河水路运送到京城。
盘阳是林州市较大行政村之一,具有悠久独特的传统民俗和文化特色,是林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盘阳村位于林州市西北部,北与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西去十余华里进入山西省平顺县,距青年洞风景区仅3公里之遥。村属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2%。境内有浊漳河、露水河两条河流,有红旗渠、天桥渠大中型水利工程两条,它们对盘阳村形成二河二渠环抱之势。另有滩涂湿地600余亩,水资源丰富,水文化独特,是安阳市水美乡村。

盘阳村古建筑、古民居丰富而又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南省传统古村落。盘阳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塞,号称“三省通衢”之地。盘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经贸繁华之地,享有“小苏州”之美誉。
历史悠久、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的盘阳,是对外展现林州风貌的靓丽窗口。
盘阳早在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周围2里、高一丈五尺的古磻阳城修建于战国,经秦、汉、北魏一直沿用到宋。后赵时曾于此设县,北宋时曾于此设“盘阳采造务”,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盘阳的营造和管理。现存的明清一里古街及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始建于北魏的已有1500年历史的法济寺,都见证着盘阳的辉煌,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可谓实至名归。

盘阳坐落于太行山腹地,西依卧龙山,南靠凤凰山,北临浊漳河,东濒露水河,山水秀丽多姿,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满山杏花、桃花、连翘烂漫绽放,漳河绿水淙淙,两岸芳草萋萋;夏秋之际,山野葱茏,碧绿连天,漳河滔滔,似万马奔腾;深秋,黄栌、黄楝,柿子红透山岭,唱起了主角;隆冬,田野雪盖,河水冰封,则又是另一番冰清玉洁景象。
盘阳人民具有积极向上、热烈奔放的性格秉性,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源远流长,接送灵泽龙神礼乐大典、元宵节转灯赏灯及抬阁、跑旱船等都有数百年历史。一年两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周边几十里内百货商家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纷至沓来,买商品,看大戏,络绎不绝。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的文艺表演更是如火如荼,水平之高,深受观众好评。

盘阳自古至今乃三省通衢之地,河南228省道(东南公路)、山西324省道、河北202省道都在盘阳交汇贯通,并通过这些交通干道与周边的林长高速、邯长高速、107国道、309国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贯通五省一市的304国道、太行山东麓桐石旅游高速通道一起织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盘阳村保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红旗渠总指挥部(盘阳会议)旧址、漳河流域修建最早的水利工程---天桥渠、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八路军新一旅旅部旧址、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和抗战红色大学——豫北联中旧址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天桥渠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重修,是漳河流域修建最早的水利工程。她源起山西省平顺县马塔村下浊漳河南岸,干渠宽2.2至2.4米,高2米,全长35华里,是盘阳、木家庄、卢家拐和赵所四村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共同兴建的一项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目前受益村庄9个,受益人口近万人,灌溉面积7000余亩,是林州市四个灌区中仅次于红旗渠灌区的第二大灌区,沿途还建有总装机容量1100千瓦的水电站三座。

天桥渠的建成,结束了家乡祖祖辈辈“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苦难历史,她开引漳入林之先河,为后来的红旗渠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被誉为“红旗渠的母亲渠”。天桥渠处于红旗渠上游,省下红旗渠有限引水支援下游工农业生产,体现了一种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天桥渠就被誉为“龙江风格渠"。
盘阳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策源地,是“红旗渠”之名诞生地,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
1959年,原林县县委主要领导到漳河沿岸考察水源,受盘阳等村群众自力更生修成天桥渠的启发和感动,遂决定举全县之力修建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
1960年2月7日-8日,林县县委 “引漳入林”工程筹备会议在盘阳召开,研究通过“引漳入林”工程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并把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设在盘阳村中古街北侧清代四合院。

1960年3月5日-6日,林县县委又在盘阳召开著名的“盘阳会议”。会议总结了此前修渠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重点解决战线太长、人力物力分散等失误和问题,及时作出科学的调整布署,由此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在这次会议上,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由此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盘阳会议”是一次决定引漳入林工程成败的里程碑会议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性会议,有研究红旗渠精神的专家把它比为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盘阳红旗渠总指挥部旧址,见证了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无数重要决策和重大事件,承载着厚重的独特的史诗般的人文信息。身临其境,更能领略到红旗渠决策者和建设者们为人民谋福祉那种敢作为、敢担当、敢牺牲的意志和胸怀,更能感悟到红旗渠精神的深邃和伟大。
勤劳、勇敢、智慧的盘阳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一步步努力实现着强村富民的美好梦想!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