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声大将故居位于乘马岗镇石槽冲村项家畈,故居老房子建于清末民初,原为二进四联,中有天井,砖瓦结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倒塌在即。后有子女在原基础上加以重建。新房也是砖瓦结构,但外墙抹有水泥。总体面积比原来大。中心有院子,左侧加建了厨房、餐厅。屋内陈列有王树声生前照片、遗物、手迹等。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中国湖北麻城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其早年参与黄麻起义,并担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三十一军军长等职。之后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并任西路军副总指挥。中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晋冀豫军区、太行军区副司令员等。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等。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等。
乘马岗地处鄂豫两省三县交界,相当于红安的七里坪,都是革命老根据地,都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之源。
乘马岗的革命风云,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王树声伯父家的大哥王宏文(又名王幼安)。王幼安,1896年生于麻城乘马岗项家冲,1918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接触进步思想,1922年经由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毕业回麻城,任县立高等小学国文教员,秘密组织起"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组织青年阅读《新青年》《湘江评论》《武汉星期评论》等进步书籍,促使大批有志青年逐步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中共麻城特别支部成立,任特支书记。1926年任麻城县教育局长,在他的教育影响下,麻城涌现出大批倾向进步的学生,全家弟兄也让他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7年12月为了给黄麻起义农民自卫军搞取枪支,被敌人逮捕,1928年2月英勇牺牲。牺牲前写诗道,"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涅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表达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05年4月生,在叔伯弟兄中,排行"老五"。在大哥的影响下,一次大闹教堂被学校开除,大哥王幼安就介绍他到武昌董必武学校继续读书,回来后到乘马岗初级小学任校长。
乘马岗也是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传说古代一举人进京赶考,走到这里筋疲力尽,说什么也走不动了,正深感无望参加考试时,忽然来了一匹马,好似天助,举人就乘上这匹马赶往京城,而且还考取了头名状元,于是,就有了这"乘马岗"的称呼。
这乘马岗仿佛也给王树声带了好运,从此,成了他革命的基地,不断宣传马列主义,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壮大党组织和农民武装,使他成为麻城农民运动的带头人。
特别是王树声坚决革命,大义灭亲的行动,至今还在流传。“要革命,就不能讲亲戚情面,谁反对农会,我就跟他斗!”一恶霸是王树声的舅爷,他就带领农友冲进大院,开仓放粮,烧了"阎王账"。恶霸更加仇恨农会、仇恨王树声,纠集反动民团和红枪会一万多人,进攻麻城。中共麻城县委首战告捷,可考虑匪徒还要反扑重来,王树声就悄然出城,前往武昌找董必武搬兵。
带来的却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军。学生军装备好、枪法准、纪律严。围城的反动民团和红枪会一听说学生军来了,没敢交战,纷纷逃散。学生军在农民自卫军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分兵数路,先后打垮了地方反动武装。
当你走进乘马岗会馆的时候,你就会见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军指挥部旧址”的牌子,这就是学生军指挥部的由来。
不仅如此,麻城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幼安、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支农民自卫军、第一个农民协会都诞生在乘马岗。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包括乘马岗。
乘马岗是革命的摇篮,是将军的摇篮,先后涌现出1个大将:王树声,3个上将:王宏坤、陈再道、许世友(原属乘马岗),7个中将:王必成、张才千、李成芳、郑维山(原属乘马岗)、张池明(原属乘马岗)、鲍先智、周希汉等,以及15名少将。
从此,便有了“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之说,2014年11月13日,也就是“黄麻起义”八十七周年之际,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心授予“中国第一将军乡”称号,与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媲美。
据不完全统计,大革命时期,乘马岗地区有近7万群众参加革命,有2万人参加红军,6千人参加长征,有2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册的烈士就有5938人,又是“中国烈士第一乡”。
王树声是革命的家庭,从他大哥王幼安起,就宣传、鼓动、带领弟弟妹妹参加革命,全家先后有13位亲人牺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王树声大将永垂不朽!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气的,为此民间有不少关于“福气”的讲究,比如耳垂大的人有福气、嘴厚的人有福气、过年时“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这些古老的风俗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民众对美...
境内居民的生育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崇尚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家庭,对生育极为重视,与盖房、结婚一起,称为人生3大喜事。妇女分娩,俗称“占房”、“坐月子”。婴...
在越南,“中秋节tết Trung Thu”还被称为“儿童节tết Nhi Đồng”(还是越南小朋友们,加上“六一”,他们一年中有两个专用节日了)!虽然也吃月饼也赏月,也知道这个月中此时的月亮最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