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志》有这么一段话:“飞阁玲珑,朱栏璀璨,每旭日东升,夕阳晚照,则光流天际,彩彻云衢,古今艳称赤城流霞,金阁在望,而天台不得专美。”这赞誉之词,形容的是位于宝鸡市区北坡陵塬山腰上的金台观。金台观始建于宋朝末年,在元末明初形成规模,是一处既具有黄土高原气息,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窑洞式道观古建筑群。元末明初,一代高道张三丰在金台观修道22年,金台观是张三丰的第一道场。
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是元、明之际集道学、武学等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对于张三丰的籍贯,很多人认为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省彰武西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宝鸡本地人,张三丰还曾自称是张天师的后人。
张三丰生来便与众不同,《明外史》本传形容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他身材高大魁梧,双目又黑又圆,还长了一双很大的招风耳,满嘴的胡须很长而且坚硬如戟,道风仙骨,气宇不凡,令见过他的人都十分敬畏。18岁那年,张三丰走出家门,四方游历。曾做过两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县)县令,因难以忍受官场约束,便挂印辞职。20多岁时,他把家中财物分给乡人,然后束装,携带两名家童飘然远游。
元朝末年,游历了三十年的张三丰路过陕西宝鸡,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惬意,便决定在山中的金台观居住下来。据传,金台观的三孔炼功洞,还有石碑,都是张三丰习武练功时用过的。有一天,他站在金台观旁,凭栏向南眺望,看见鸡峰山巍峻挺拔,三座高峰直插云霄,秀丽苍润,十分可人。这时,有人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的鸡峰山三峰,说自己号“三峰”,于是,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特指对面三个山峰)。后来,他又更名全一,字三丰,名号乃定。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也扩大了金台观的影响。为此,在宝鸡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大家口中的张三丰,就像一位仙人,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行踪莫测。金台观因张三丰而出名,成为张三丰的祖庙,张三丰也因此成为金台观的正神。在张三丰云游过的其他各地(如武当、龙门等)的道观遗址中,他都处于偏位,只有金台观主奉张三丰,这种现象在全国仅此一处。这是宝鸡金台观最大的地方特色。
相传在宝鸡西35里坊塘铺北,有一座险峰,人称“西武当”,又叫“佛岩”,张三丰曾在这里宣讲道经,传授武功。又据《陕西通志》载:“永乐间,三丰遇青少年时期的生员张恪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张恪是1414年的明朝解元,可见此时张三丰在宝鸡。
传说在一个严寒的冬日,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户外罕有人迹。有个樵夫因家中没有柴火烧炕,就硬着头皮出了门,去山上砍柴。走到半路上,他听见断断续续的轰响,循着声音找去,发现一个衣着破烂、邋里邋遢的老道士正躺在雪地上呼呼大睡,鼾声响如雷鸣。樵夫十分惊讶,连忙跑到跟前,又推又摇,却叫不醒他。仔细一看,只见老道士面色红润,呼吸均匀,浑身热气蒸腾,睡在雪地上就像常人睡在自己家炕上一样自在,不由得惊叹道:“天下竟然有如此高人!”仔细一瞧,原来是在金台观修道的张三丰。
张三丰遍游大江南北,往来于名山古刹,结交各类江湖人物,研习拳术,讲究丹法,被人称作“活神仙”。他的几度“死而复生”,更是给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神秘色彩。张三丰的名望越传越高,他的那些“特异功能”被明朝皇帝所艳羡。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张三丰居住在宝鸡金台观,就马上派人赴宝鸡山中寻觅,张三丰避而不见。即使是朱元璋为清理和整顿道教而想请张三丰任道司之职时,他仍然避而不仕。明成祖朱棣也派宝鸡医官苏钦等人遍访名山,十年而不遇。据说张三丰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皇帝,表明自己隐逸修道不喜热闹的心迹。明代数位皇帝先后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名号。
张三丰的确有一些世人所不及的异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特异功能。按照《明史》和《大岳太和山志》等书所载,他大约有过目不忘(超常记忆)、数月不食(辟谷绝粒)、穿山走石、日行千里等特异功能。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也不管是阴晴还是雨雪,他都头戴斗笠,穿一件破旧的短布衣,手持竹杖,“浩浩自如”地行走着,一副悠然闲适的样子。由于他不修边幅,又疯又癫,人们便送了他一个绰号叫“张邋遢”,又叫“邋遢仙人”。
据传,张三丰得道后曾在宝鸡多次显道,当地百姓有求必应,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异传说。至今逢每年三月初三、十月初十金台观庙会,前来敬神求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香火旺盛。客观而言,张三丰在金台观修炼长达22年之久,所以,宝鸡也应该是太极拳的发祥地之一。
张三丰究竟是人还是神?谷培生先生总结说:张三丰是人,他是著名道学家,《明史》中有他的传记;张三丰又是神,他生前英名远播,死后被当作神一样来祭祀。他之所以能够从人升为神,自有他超人之处,即品德超凡脱俗,才能绝世绝伦。他德高,既性素恬淡、无仕宦情,又乐善好施,普度众生;他才高,既敏而好学、学贯于专,又学识渊博、开拓创新。(摄影:海鹰)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