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全州的传统婚俗是在长期的封建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但是随着封建体制的瓦解和新中国的成立,在近几十年来,全州的传统婚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州男女开始自由恋爱,虽然这时还存在“介绍人”,但介绍人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远不如先前的媒人重要,婚姻关系能否最终建立,完全是看男女双方的意愿,父母也很少加以干涉,男女交往逐渐开放。到九十年代,连介绍人也不需要了,男女之间完全是自由恋爱,全州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立起了婚恋新风尚。另外,男女之间订婚也不再受“八字”的限制,除了少数农村人还信“八字”外,一般都不再“合婚”。
第二、解放以来,全州人结婚送礼逐渐变得淡泊,男方不再需要丰厚的聘礼,女方也不再需要丰盛的嫁妆。前来庆贺的客人的贺礼也少了许多,尤其是解放初期,全州很多男女的婚礼非常简单,只是简单地请几个要好的亲友吃顿饭,有的甚至直接搬到一起住就算成婚了。但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又开始大兴盛宴和送礼,很多人兴起了新式婚礼,宴请宾客去酒店宾馆,参加婚礼,热闹一场,亲友送礼也只送红包,而且红包日益加厚。
第三、全州传统婚姻关系中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在传统婚姻关系中的男尊女卑、婆尊媳卑的家庭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三从四德”逐渐消息。全州的女子在家庭生活中不用再唯命是从,更不用再事事听从家婆的安排,受家婆的压迫和管制。但这样也出现了很多婆媳不合的现象,以前纵然是家婆严厉,但因为媳妇懂得尊重和孝敬,因此家庭生活也总算和睦,但现在由于有些女子缺乏对婆婆的孝心和包容之心,反而致使家庭矛盾加剧。
第四、“花轿”的演变。在全州传统婚俗中,每个待嫁闺中的女子都向往着能坐上八抬大轿,对于女子来说,那便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荣耀。但解放以后,轿子作为一种封建残余,也随着封建体制的崩溃而消失了,于是,女子出嫁便只能靠步行。到1965年左右几年,流行复古,全州的轿子又出现了一段时间,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全州的经济也出现了腾飞,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了,开始出现“以车代轿”,富裕一点的人坐面包车、轿车,车成为了现代的“花轿”。
第五、自从1950年国家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后,全州人的婚事逐渐走向合法化、正规化。首先,表现在婚龄上,在旧社会,全州男女的成婚年龄一般是在十五六岁左右,而解放以后,婚龄则逐渐上升,但是在全州农村,七十年代以前,婚龄仍在十六到二十岁之间,与婚姻法的规定相悖。七十年代以后则多在二十岁以后成婚了,近些年,更出现了很多晚婚晚育的现象。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政府并不强迫登记,因此,在农村,很多夫妇都未曾打结婚证,有很多是后来去补办的。八十年代以后,婚姻法得到普遍宣传,全州男女结婚都自觉进行婚姻登记了。
综观以上,便是全州传统婚俗的整个流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人完婚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大致流程与中国传统的“六礼”一致,但有很多独特的细节,却显示着全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
第一、全州传统婚礼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装饰性。从新娘上轿到拜堂,直至入洞房,每个程序都以象征性、装饰性的甚至较为夸张的动作、语言,求其义或取其谐音。满堂结彩,贴红对联,接亲礼、闹洞房,戏新郎等,其中都包含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希望,过程极其讲究和繁琐。
第二、全州传统婚礼的宗教性。一对青年男女的婚事,从议婚提亲、合婚,到婚礼日期的确定,乃至婚礼大典的程序、形式,渗透着对命运、天意的信奉,神秘而不可理喻。像青年男女能否成婚,往往取决于偶然的因素,诸如生辰年、月、日、时、属相等;再则婚礼过程中,有诸多的禁忌戒律,它所宣示的是当事人对自己幸福的追求无法把握和主宰的无奈;同时,也是对生命起源、人自身生存状况的无知。
第三、传统婚礼对人际关系的整合性。一般传统的婚礼都是要“开筵受贺”,大宴宾客,是每个家庭联络人情,扩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契机、手段;使建立于血缘、家庭、宗法的自然关系网络更巩固。在婚礼过程中,当事人只是家长导演的人际整合大戏中一个角色,任其摆布。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
第四,全州自古重视教育事业,在婚俗方面也受到教育事业的影响。全州在封建时期就科名很盛,因此,全州深受封建思想和汉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呓诗”和贴对联,全州人闹洞房对“呓诗”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有文采,而婚礼中所贴的对联也非常讲究。一般接亲的对联,男家出上联,字数是单数(有时男家还得准备好下联)。女家答出下联,上下联合成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迎亲时一般男家还要写出文采很好的诗书路引。
第五,全州传统婚俗中,相当注重体现出女子要三从四德,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子,一定要以公婆为尊,顺从丈夫,要有好脾气,好品德,否则便会丢娘家人的脸,为人所不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婚礼过程中许多出细节看出,如哭嫁时母亲的教诲、接亲时家婆不肯亲自出来见面的傲慢等。
第六、全州传统婚礼的功利性。传统婚礼的缔结,其实是变相的买卖关系,所谓纳“八字”、送聘礼,换言之,男方只有送聘礼,才能娶到妻子。而其过程中不时发生卖女纳财的悲剧;同时婚礼大典,大宴宾客,耗资甚巨,对中、下层老百姓家不胜重负,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第七,全州传统婚礼非常重视媒人。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条非常重要的线便是那时的媒人。新娘在未嫁之前便开始做鞋,用以谢媒人。另外,在新人完婚后第二天,还要特地准备好五品(鸡、猪头、鱼、猪肉、鸭)和布料鞋子等谢媒。
第八,在全州的传统婚俗中,与中原汉族传统婚姻类似,当地有严格的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虽然现在这种习俗已不再具有权威性,同姓同宗之间有通婚者,但仍有“五服”的严格限制。在全州按风俗,“五服”之内血脉相连是不准通婚的,但是“亲上加亲”的表兄妹、姑表婚和姨表婚仍然存在。
总之,全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且在封建统治时期就人才辈出,科名亦盛的古老郡县,自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因而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必然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同时也反映出全州人民勤劳质朴的本性。进入新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普天之下人民的福份,新法制、新风尚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全州传统婚俗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毕竟传统婚俗展现着全州特有的地方文化与风土人情,也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道。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