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民间各种禁忌习俗较多,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分为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自然现象忌讳等三类。
集中表现有二:一是在春节或其他喜庆之时,忌讳使用认为不吉利的字词,如死、杀、砍、剁、梦、鬼、断、赊、没得等。二是把与不吉利字词谐音的事物、名称,变称为象征吉利的名称,如鸡蛋与“罪断”谐音,则变称为“元宝”;舌头与“赊头”谐音,变称“赚头”;“棺材”变称为“寿器”或“长生”;猫子与“有子”谐音,变称为“财喜”;蛇与“赊”谐音,变称为“长虫”、“小龙”等。
昔日,县内行为禁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到了事事有约束、处处有忌讳的地步。如礼仪方面有:春节期间送礼品时忌送白糖。结婚礼品忌送单数、忌送白色物品。丧事礼品忌送红色物品。棺枢抬出门后,所收丧礼忌拿进屋内。死者出葬后忌收丧礼。父母去世未满七天,子女忌入他人家中。看望病人时忌送鸡蛋,忌在下午探望。父母健在子女不能饭后饮酒。吃酒席时忌上、下辈对坐。给孩子取名忌与长辈同字等等。日常生活方面有:生意人忌讳女人横跨扁担。小孩子忌讳下午出外走亲戚。未满月的母、子忌讳到他人家中串门。孕妇忌看新人拜堂,忌摘瓜果。妇女经期忌入“月母子”房间,忌拜堂成亲。女人的衣裤忌晒在有人通行的地方。一人忌讳同端两盏灯行走。碗里装有饭菜时,忌讳将筷子搁在碗上,忌用筷子敲碗打锅。晚上忌梳头、照镜子。冬月、腊月忌搬家。腊月忌拾死兔,正月忌拾死鸡。任何时候忌拾帽子和手绢。小姑忌穿嫂子的鞋。清早忌讳说梦道鬼。亡故在户外人的尸体或棺枢忌入家门等。
过去,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怀有迷信、恐惧心理,故对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甚为忌讳。如清晨忌听见乌鸦叫,下午忌房前屋后喜鹊叫,深夜忌狗狂吠,全天都忌猫头鹰哼叫,忌母鸡打鸣,忌见慧星,忌见蛇,忌下雪天打雷,忌闰八月,忌遇旋风等等。
现在,随着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知识逐渐普及,所有迷信禁忌亦随之减少。
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在大悟,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正月初一的早晨,要由一家之主开门,开门时要说“开门大发”、“开门见喜”、“财源广进”之类的吉利话。春节期间,熟人见面,要彼此祝愿。而餐桌上总少不了鱼,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新年里吃年糕,寓意“一年高似一年”。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元宵节和中秋节,吃汤圆和月饼是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
平时,“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数字。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所以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这种语言禁忌与讨口彩一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不祥事物尽量回避。
生育风俗,是从孩子出生到满月期间的一些礼仪习俗。主要有报喜、三朝、取乳名、送祝礼、送满月礼、吃满月饭等。这些生育习俗,至今在农村仍很盛行。
报喜:小孩出生后,其父亲要带红鸡蛋、饼子等礼品,到小孩的外祖家报喜。因以往称男孩为“读书的”或“放牛的”,称女孩为“绣花的”,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在礼品中放一本书或一支笔;若生的是女孩,则在礼品中放一支花或一束五彩丝线。这样,外祖家一见便知道生的是男是女,避免直接询问的尴尬。
三朝: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请外祖父、外祖母前来赴宴,称为“吃三朝饭”,其目的是商定请三亲六眷前来吃喜酒的时间。这天,还要祭祀送子娘娘,并要用艾蒿、车前草一起煎水给孩子擦身,谓之“洗三”,意为祛灾避邪。
取乳名:三朝后,外祖父母要请算命先生,按小孩的生辰八字查看五行,再根据五行取名。如果孩子五行中缺什么,就要在乳名中补什么;若五行齐全,则多用富含寓意或时髦响亮的字词作乳名。以往由外祖父母给孩子取乳名是定规,现几乎不再。
送祝礼:按“三朝”所商定的时间,双方所有的亲戚眷属,都在这天备厚礼前来祝贺,称为“送祝礼”或“送祝米”。礼品一般为稻谷、麦子、油条、馓子、红糖、猪蹄、母鸡、鸡蛋及衣料等。外祖家除以上礼品外,还要送摇窝(现为童床)、木枷椅(现为童车)、棉被、棉衣、甜米酒等。所送贺礼,除外祖家可全部收留外,其余客人均只能收一半左右。
满月礼:小孩满月时,外祖家要为孩子送“满月礼”。礼品仍为一些较好的食品。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另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或烧汤喝。
吃满月饭: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了。
生辰风俗,即为庆贺生日的习惯,俗称“过生日”或“做生”。县内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为孩子“做周岁”、“做10岁”,给老人“做50岁”、“借60岁”或“做70岁”等整生的习俗,这一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更加盛行。
做周岁: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必备衣料、点心等,前往祝贺。孩子姥姥家,除送衣服、点心、果品外,还要送五彩线。小孩家长则将点心、五彩线等,赠送给同村的各家各户,以示喜庆;并设盛宴招待来宾。宴罢,便置一簸箕于堂屋中,四周摆放点心、糖果、书本、纸笔、算盘、尺子、秤杆、牛鞭等物,然后将孩子放入簸箕中,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预h日后成就,即所谓“视其所好,以观其志”,称之为“试”或“抓周”。这时,主要亲戚还要向簸箕中投钱,数量不限,以示对孩子的喜爱。
做10岁:旧时,只有少数富家为孩子做10岁,现已成普遍风俗。孩子生日时,亲戚朋友要备厚礼前往庆祝。其礼品有木质家具、家用电器、自行车、高档衣服及现金等。孩子家长则备丰盛宴席款待亲朋,有的还回赠小礼物,有的则放专场电影酬宾。
做30岁或40岁:女人到了30岁,或男人到了40岁,表示人到中年,依俗也要做生。亲朋好友前往祝贺,主人设宴款待。
祝寿:子女为父母做50、60或70岁“整生”,谓之“做生”或“祝寿”。县内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所谓“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幛、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亲朋给老人祝寿的礼物,多为高档衣料、食品或现金。宣化丰店一带除周岁外,至六十岁方做生祝寿,且自此无论散生、整生年年做。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