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
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到明清趋于成熟,晚清盛行。20世纪初达鼎盛。30年代,日寇侵华,受到摧残。新中国成立,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文革”冷落沉寂,80年代复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远在清光绪初年,就由当时五台槐荫著名的民间音乐家赵承贵,经多年潜心研究,完成了八大套曲的整理。这是五台八大套音乐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而忻州八音则以人才辈出,享誉全国,2006年被中央命名为“中国八音之乡”。
五台八大套计有八大曲牌项目,共约65个曲目。一般分祭祀、婚嫁、殡葬、庆典、庙会等几种场合。它的演奏规律,一般由散板开始,转为慢板、渐快、特快的过程。
忻州八音在清代中叶以前,主要是吹奏当时流行的套牌音乐。到清末民初,八音会始仿学吹戏,极大丰富了演奏内容。
忻州八音和五台山八大套的乐器大同小异,主要有管子、唢呐、笙、海笛、小锣、钗、鼓、板鼓、手板等。其音质特征粗犷豪放、雄浑铿锵、明快动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都源于生活,渗透于感情。在风格上集庙堂音乐的宁静与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与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与高亢、中原农耕生活的和谐与浑厚于一体,是历史与地域文化的结晶。它的曲调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剧曲牌、宗教音乐等,因而具有多元性的艺术特征。由于它是伴随民俗活动发展的,形成了与乡村民俗事项有密切的依从性的特征。也由此形成了演奏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性特征。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