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被人们称为鼓类“活化石”的五蝠皮鼓就可以佐证。
五蝠皮鼓因为鼓面画有神态各异的5只蝙蝠,所以得名。由于它形似蒲扇,所以庆阳民间又俗称它为“羊皮扇鼓”。这种鼓主要流行于华池县民间祭祀和法事活动。据记载,周穆王曾出游北豳地,将羌戎部族迁徙到今庆阳市。随着居住在庆阳一带北方戎狄势力的不断强大,狩猎成为当地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穿戴的主要是皮制品。由于人们信奉神灵,向神灵祈祷保佑平安、解除疾病,这种鼓也就随之产生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华池的五蝠皮鼓鼓舞当起源于图腾舞或者傩面舞。周代居住在庆阳一带的北方戎狄势力异常强大,“荒服不朝”,西周历朝多次征讨,战祸不断。当时的先民们都十分信奉神灵,想依靠祈祷神灵来保佑平安,驱邪逐疫,鼓舞也就随之产生。随着类似活动的不断演变,出现了法师、神汉、巫婆,他们普遍使用这种鼓从事法事活动,流传至今,发展为民间自发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五蝠皮鼓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特色,其中沉淀着先民们与自然斗争的不息精神与美好愿望。从鼓面的图形看,5个蝙蝠充分显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谐音,人们把蝙蝠用以象征幸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吉祥物。而神汉、巫婆恰恰借助这种心理来满足人们的愿望。从鼓的形制与鼓手的着装和风格来比较,它与流行与山西的“威风锣鼓”、陕北的“安塞腰鼓”不属于一个体系。
根据考证和有关史料记载,这些鼓的类型几乎都是由宋代的“迓彭”演变发展而来,而华池县五蝠皮鼓的源渊明显要比它们早得多,显得更加原始一些。对于这一古老的民间鼓舞艺术,多年来经过地方与文艺工作者的携手合作,进行挖掘创作,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了时代的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在1993年庆阳艺术节期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面世,演出获得一等奖。此后,经过华池县民间艺术研究人员的再次加工创新,2002年,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再次亮相后,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五蝠皮鼓,庆阳一绝”。
五蝠皮鼓是舞蹈的主要道具,其鼓用铁圈或者钢丝为箍蒙上精致的羊皮做鼓面,外型如一面薄薄的大蒲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到40厘米之间,厚度仅仅一毫米。这种鼓也叫“羊皮扇鼓”,在甘陕一些地方也有流行。但惟独华池的鼓面上绘制有五只蝙蝠和花纹图案,其舞蹈动作粗犷,技巧繁杂,呈现出丰富多采的内容,表现出形式各异的表演套路;阵容恢弘,场面壮观,威武雄壮,充分显示出北地雄风的强劲气势,展露出华池人的剽悍和勇敢。
五蝠皮鼓舞者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其男鼓手身着红缎镶白边的坎肩,肩头有一三角向外延伸寸许,并微微翘起,肩便显宽,以显鼓手体魄健美(男子以倒三角为美);下装为金黄色白腰挽裆裤,挽裆裤是庆阳传统服饰中较为古老的式样,它的宽大很适合于鼓手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舞动起来显得大方飘逸;头戴用三颗小绒球组成的小冠,类似戏曲头饰中的英雄花,既显威武又具装饰性。服饰色彩中有“红配黄,王中王”之说,这套服装在上红下黄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热烈,与火爆粗犷的鼓舞相得益彰。
其女鼓手服装是在庆阳民间传统大襟中式衣裤基础上修饰而成。衣短、裤长、腰窄,显示出女性美丽的线条;衣裤边镶有两寸精致沿边,在大襟左下端和右裤脚处各绣有一朵从皮影服饰中借鉴而被夸大了的花纹,特色鲜明。服装色彩用了粉底、兰边、白花,配在头梳单辫、怀抱皮鼓的姑娘身上,显得青春、含蓄、柔美,很有黄土高原的女人味。男女两种服饰搭配,刚柔相济,完美结合。五蝠皮鼓的舞蹈动作也别具一格。男舞主要以击鼓和步法完成。击鼓方法有手端鼓平击、侧击,手提鼓下击、举鼓上击、鼓手互击等。步法有陇东秧歌中缠腿、戏曲步法中左右“剁泥”,还有从女巫跳神中提取的摇头、趋步、跺脚等元素。女舞击鼓是以手拍鼓,方法大都来自陇东道情艺人的击法,如抢鼓击、压腿击等。另外,背后击和举鼓击则是艺术夸张。女舞动作还运用了陇东秧歌中的“小甩”、“抻臂”等,愈显其阴柔美。
五蝠皮鼓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加入陇东音乐和类似环县道情的“嘛簧”声腔,地方特色浓郁。同时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干净利索。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与此同时,搭配有和皮鼓同样数量的舞者为女性的吉祥伞穿插于鼓手之间。鼓的舞者与吉祥伞舞者相互交错,队列随时变换成各种造型,各种花色的吉祥伞,随着震撼人心的鼓点或者上下翻飞,或者左右旋转,或者前后摆动,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鼓声雄壮激昂,如同天边雷声隆隆作响,铁环清脆昂扬,犹如雄风卷过山原。随着“咚咚——锵锵”、“咚咚——锵锵”的惊天动地的响声,把观众带向那深沉的历史回忆,带到那遥远的洪荒世纪,带入欢乐的海洋。再看鼓锤梢部和鼓柄铁环上鲜艳的红缨,在滚滚的声浪里,只见红缨飘飘,缨穗如同游龙翻飞,光彩夺目。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似八卦,云集如阴阳双合。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表演的多数为流传于华池民间特色的舞蹈。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亦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等。
古老而又精彩的五蝠皮鼓表演,粗犷奔放,刚健豪迈,充分显示出周人儿女们的阳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直爽、质朴的个性,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酷爱,相沿成习,经久不衰。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