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广州海幢寺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1932年辟为河南园,1933年更名为海幢公园。
抗战时期广州海幢寺园内设施为日寇尽毁,抗战胜利后和解放后都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文革”期间广州海幢寺惨遭浩劫,文物古迹尽遭破坏,各种佛像等艺术精品均无一幸免。1993年3月起广州海幢寺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并投入近千万元复建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7层的僧舍、藏经阁综台楼等。1997年又在大雄宝殿前空地东侧新建一座名为宝严塔的石塔。
海幢寺千百年来历尽劫难和坎坷,却流传下不少的传说。其中,有个“十六罗汉像”的传说十分有趣。
凡是佛寺的大雄宝殿,其正中必须设置三世大佛像,居中为现在世释迦佛,左为过去世阿弥陀佛,右为未来世弥勒尊佛。其两旁还配有十六尊罗汉或十八尊罗汉,或其他诸天神像。有的专设五百罗汉列于田字形的各方,如华林寺。海幢寺大雄宝殿只有十六尊罗汉供奉于两旁,但传说中在过去海幢寺也有十八罗汉。
罗汉一词为梵文阿罗汉(Arhan)的简称。据《法住记》所载,奉释迦牟尼佛之命常住于世间守护佛法、救助众生的十六大罗汉,其名称为:宾度罗跋罗惰阇(简称为宾头罗)、迦诺迦伐蹉(简称迦诺迦)、迦诺迦跋厘堕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厘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
从汉代传入佛教开始,十六罗汉的数目一直没有变化。自宋代以后,在十六罗汉后加入《法住记》的作者庆友为第十七罗汉,又重复第一宾头罗为第十八罗汉。
加上的两尊罗汉,也有另外几种说法,分别是:迦叶和军徒钵叹;多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或降龙和伏虎。但无论哪一种组合,十八罗汉像都是佛教艺术珍品,是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的结晶。
关于罗汉形象的描写,在清代张紫峰的诗中得到了精彩生动的描述:
木质金章丈六身,
慈威丰瘦各存神。
捻珠托钵拈花笑,
抱膝摩肩体态新。
传说清代时,海幢寺曾有一位住持自恃佛学修炼高深,以大和尚自居,处处炫耀学问,使人望而却步。某日济公云游路过此地,闻说海幢寺住持为人自大,心想谦虚乃是佛门弟子应有之德,便想戏弄他一下,让他清醒。
济公的原型为道济和尚(1148—1209),又名湖隐、方圆叟,通称济公、济癫僧。浙江天台人,俗名李心远,本是疏狂高洁之人,饮酒吃肉,好打不平;对贪官污吏,以作弄严惩为能事,言词尖刻,手法高明,深得百姓喜欢。后人将其神化,称为济公活佛。人们把智慧、力量、勇气和伸张正义赋予这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大和尚,据其事迹塑造出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话说济公化作狂僧,疯疯癫癫,衣衫褴褛,满脸污垢,肩背两个破烂的大布袋,来到海幢寺,要求挂单。寺内和尚见其满身臭气,丑态百出,十分讨厌。但据寺规,凡外来僧人可挂单三天,因此又不能赶他,只好忍耐下来,等三日后再说。
济公不肯罢休,仍装癫扮傻,将两个烂布袋摆在大雄宝殿前,对众和尚说:“我要到曲江南华寺,快叫你们住持来,给我挑行李!”
众和尚瞧不起他,学着住持平时高深莫测的样子,取笑道:“本寺方丈德高望重,哪里把你放在眼里,怎么能叫他替你挑垃圾呢?”
“你们不通知他来,我就不走!”济公说罢就在大殿前躺下,呼呼大睡起来。
骂声、笑声惊动了住持,他走出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众僧把济公的话复述一遍。
住持大发雷霆:“你是何方神圣,有何道行,要本和尚替你挑行李?好不自量,也不称称自己!”
济公笑嘻嘻地说:“大和尚,请息怒,和我一起到南华寺看热闹,取取经,对你有好处呀!”
住持说:“你这疯人,不知好歹,你有本事就请两位罗汉替你挑行李吧!”
只见济公真的走到罗汉像前,大声叫喊:“奉本寺大和尚之命,请两位罗汉现出形来,帮我挑此行李,上南华寺去!”
此情此景,更令众僧乐不可支——这疯痴和尚,玩的是什么名堂?
忽见两位罗汉慢慢从座位上挪动,然后跳将下来,立在济公面前,垂首听命。
随后两位罗汉各背一个布袋跟着济公腾空而起,向北飞去。此时,住持与众僧吓得目瞪口呆,胆战心惊,连忙伏地叩首不迭。
不一会儿,济公又现身云中,对住持说:“大和尚好好修行,放下你的架子,才能修得正果。”言罢,驾云而去。
住持伏地痛思,过了很久才站起来。自此便云游他处,潜心修炼,果有所悟,最后不知所终。
两个罗汉随济公飞往南华寺后,没有再回海幢寺。故广州海幢寺原有的十八罗汉,少了两个,只剩下现在的十六个。这就是海幢寺十六罗汉的缘由了。
当然,以上纯属传说。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受到教益。
很多人到海幢寺游玩时,对殿内的罗汉像只有十六个,往往不解其意。其实,十六罗汉之名,自古所传如是。海幢寺佛门罗汉的设置,实际上体现了佛学早期风格。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