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又是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由于我国丝绸闻名于世,所以被誉为“丝绸之国”。
据史学家考证,我国养蚕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了。在四千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能织出最原始的帛。到商代作为手工业的蚕丝业已较发达,在织帛技术和品种上均有很大的改进与提高。到西汉以后,我国的丝绸不但能供给国内皇宫和贵族的需要,而且能大量地通过甘肃、新疆,越过葱岭,从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欧州各国。此外,在唐宋时,为了适应各国交往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南移,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又开辟了海上丝绸通道,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友好往来。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经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我国与亚、非、欧各国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友谊,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贡献。
蚕有桑蚕、柞蚕之分。桑蚕食桑树叶,故名桑蚕;柞蚕食柞树叶,故称柞蚕。所谓蚕丝就是由蚕体内一对排丝腺分泌出来的胶状凝固物。主要有两种:一为桑蚕丝;一为柞蚕丝。
桑蚕丝指桑蚕在化桶前结茧时吐的丝,大都呈白色,光泽良好,手感柔软,供纺织丝绸用;柞蚕丝是指柞蚕吐的丝,原为褐色,缫成丝后呈淡黄色。柞蚕丝较桑蚕丝粗,不易漂染,常用于织柞蚕丝绸,是我国的特产之一。蚕丝经过缫丝和纺织等工序便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绸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赞美一种优良的丝织品的诗。诗曰:“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视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诗所赞的是一种精细的丝织品,是用青、白二色细丝织成的,产于浙江。这种珍品,为数很少,多用于皇宫内使用。然而产量较多,使用面较广的是绢和绵。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品。主要产于唐代北方各州,按其质量优劣又分为若干等级,最好的要数宋州(今河南商丘)和亳州(今安徽亳县)的产品,其特点是质轻。
据古书记载,当时有一种轻绢,一匹四丈,只有半刃重。亳州还有一种比绢还轻的薄纱,拿在手中轻若无物。有的绢纱上还绘制了各种花草图案和飞禽走兽,很有艺术价值。这充分证明我国唐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印染技术已相当精湛高超。绵是带彩色大花纹的丝织品。其特点是细密柔软,花纹更精美。据史书称,在春秋时期,我国吴楚两国边邑妇女在公元前五一八年因争桑树而引起战争。此外,齐国自春秋以来,丝织麻织品,通往各国,号称“冠带衣履天下”。可见丝织品在春秋时期已很发展,特别是唐代的织法、纹饰和色彩更加丰富。据有关专家对吐鲁番出土的各种丝织品的色谱分析,花色竟有廿四种之多。历代诗人对我国丝绸赞不绝口。南朝陈淑宝诗曰:“日里丝光动,水中花色沉。”唐周彦辉云:“云低上天晚,丝雨带风斜”。宋陆游诗曰:“丝丝红萼弄春柔,不似疏梅只惯愁”。足见丝绸影响面之广。
我国的丝绸业不仅在花色品种上闻名遐迩,而且在技术上向“刺绣”、“织花机”和“丝绸印刷”发展,这是丝织业的又一发展。据史书记载,公元五九年,东汉明帝率领大臣祭天地,都是穿的五彩花纹服装,这是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向皇帝进的贡品。可见丝绸刺绣已有织花机了。在魏明帝时,有一博士冯钧改良织绫机,既省工省力,又在花纹上更提高了一步。
“丝绸印刷”(又称红添印刷),是以丝绢、尼龙丝网或细丝网作板材,经过照像或手工方法制版,而后用油墨或油漆印刷,并可多色夺印,常用于丝绸印花。这对丝织业的完善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