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买祭祀年货是东台人的头等大事。大户小家买年货,买多买少根据手头上金钱富余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桥、关桥口直至油坊头、卢家嘴、下坝、北关桥河口一带,一进腊月便停满了四乡八镇进城买年货的乡亲们的船只;前店后住家,“人家皆枕河”,与苏南城镇经营格局一般的商店,为这座仅靠商业流通积累资金的城市提供服务。农民们卸下用“帮船”(有篷,不同于浙江人的乌篷船)运来的棉花、粮食,从“陆陈行”、“棉花行”里换来现洋,加入到采买年货的队伍中去。
农历腊月二十四一过,家家户户买鲢鱼过年已成习俗。不管大户小家都会买两尾鲢鱼,考究的人家还喜欢买两尾血红色鲢鱼(东台人俗称“血鲢”),挂在屋檐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摆放在堂屋香案上,讨“鲢鱼(年余)、鲢鱼(年余),年年有余”的吉利“口彩”。祈福纳祥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内容。
东台“送灶”习俗有腊月二十三的,也有腊月二十四的,没有统一的规矩。东台祭灶用品除延请“灶老爷”、“灶马”、“灶书”以外,还要摆出一盘祭品供奉在灶头上,表示对灶老爷的诚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叶、粳米,合装在一个磁盘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爷的嘴,遮“家丑”,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谐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齐摆放在盘内,供上天的“灶马”享用,东台人为灶老爷准备得真周到。
除夕中午饭一过,“装陈饭”的春节仪规便在东台城大户小家中同时上演。女主人将预先蒸熟的糯米饭分别装在两个大体上差不多大小的“陈饭盆”内,堆成馒头状,用手抹平整,饭中央首先贴着一块15×3.5厘米左右的“陈饭糕”,随着饭的坡度将“陈饭糕”蒸软贴在饭面上,糕面白底、红边框、红字:“福寿源长”“福寿双全”“金玉满堂”“天官赐福”等字样,陈饭糕上依次叠上花馒、花糕、福建橘子各一只,然后将“旗杆斗儿”、“陈饭花”分别插在这两盆饭面叠起的花馒、花糕、橘子上;“旗杆斗儿”长短根据主人堂屋室内高矮而定,它就是东台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长短大约一公尺五左右,用较粗的柴苇做立杆,外用金银五色彩纸包裹,由上而下装饰着各色微型的“喜钱”和福、禄、寿、财、喜五位仙人,四层两两相对的“八仙”在灵芝祥云的衬托下串插其间,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陈饭花”约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纸剪的微型“喜钱”装饰,“喜钱”顶端以及插在“陈饭花”背后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颜六色的白果和红枣,两盆陈饭的饭面上都嵌上南货店里卖的专门用于“装陈饭”的五色干果:红枣、黑枣、桂圆、荔枝、(染色)白果。陈饭盆安置在香案的右侧,有考究的大户人家饭盆摆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
“陈饭盆”也有讲究,有专门铸造的鼎铜的(铜锡合金)或紫铜的器皿,上面铸有“聚宝盆”三个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专用“陈饭盆”,也有用同治、光绪年间的祭红的“陈饭盆”或哥窑开片“碎瓷”大碗代替陈饭盆的;小户人家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也要“装陈饭”,不过盛饭的器皿没有那么讲究罢了,为了指望来年福祉的降临,“装陈饭”成为东台人追求未来幸福的精神寄托。 “谢神”、“辞年”、“守岁”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仪规。
腊月二十起,东台人就习惯性地进入“数夜”的倒记时阶段,个个逢人张嘴便说“今天二十夜”,即农历腊月二十的意思。腊月二十四“送灶日”一过,便进入实质性过年阶段,首先是“忌口”,不论大小人等,在外在内均不得口出恶言秽语,更不得说与“吉利”相左的言辞,二十五、二十六“掸尘”,即打扫室内外清洁,为祭天地神灵准备,“谢神”是第一道仪规。
“谢神”即摆放猪头、鲤鱼、雄鸡(“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灵,感谢上苍恩赐,让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后全家每人吃两只水氽荷包蛋,意思为“捧元宝”。腊月二十八烧“辞年纸”,即祭祀祖先,祷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来年顺利。不忘先辈恩德,慎宗追远。
除夕傍晚时分,是东台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圣的时刻:大街小巷一片静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动;店家纷纷上“榻子”(即上门板)“打烊”,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贴花络钱;街头巷尾的土地庙内一片繁忙,大红色的天灯早早挂上,家庭主妇纷纷从家中走出来,打着灯笼上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老爷保佑来年一家大小平安,随后便听见一家家关门上闩的声响,街上不时地传来更夫敲击竹筒的声音。
从腊月二十三至来年二月二这一段时间内,东台城历来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惯例”。东台城里吃年夜饭,守岁酒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齐为限,店家则等远路外出收账的人全部回来后才开始吃“守岁酒”,“守岁酒”成了和谐、平安、团聚、圆满的象征。吃完守岁酒,男主人便在院子里摆上水碗、糕点,焚一炉好香,请灶神降临,“下界保平安”。堂屋内“旺盆”(即铸铁的火盆)内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满屋顿时暖洋洋的,充溢着松枝的青香。大户人家堂屋内悬挂着当地画家周应芹、张小斋画的“天官”画像,祈求“天官赐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挂着近三尺高的大幅红色“花络钱”(宽幅五张,窄幅六张衬在宽幅花络钱的旁边),小户人家则挂上观音、菩萨轴子,希冀菩萨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陈设的祭祀糕点、干果、陈饭盆之外,必不可少红天竹、腊梅、水仙三样鲜花供品,分别插装在瓶、盆中。这时女主人也忙碌起来了:煮红枣、做汤圆,男主人便在堂屋里摆放好供品,点燃起香烛纸马。祀神用的干果、糕点供品不外乎红枣、栗子、荔枝、桂圆、云片糕、麻切、桃酥、雪枣八种;“九角盒”内同时也摆放好待客的糕点。旧时东台城里春节一家人团聚吃茶流行用“祭红”器皿,大户小家基本上把祭红碗与祭红盖碗拿出来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许红糖备用。长辈们为小辈们准备的压岁钱也整齐地一字排开,摆放在桌上,压岁钱的封套上还摆放了几片用红纸条封上的云片糕。子时一到,院子里鞭炮齐鸣,堂屋内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家大小挨次在神灵祖先的牌位或画像前叩头,然后恭喜新年的到来。
小辈们必须先吃“开口糕”,表示一年高升、进步,然后再向长辈恭祝新年,长辈还礼给小辈压岁钱。旧时辛苦了一年生活无着的穷苦贫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准备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年夜饭。旧时东台过年流传下来这么一段辛酸的民谣:“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录》蔡云《吴歌》也有类似记载:“天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店门关到质钱库,还点灯笼走一回。”这便都是底层社会人群的真实写照,其实旧时过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词,穷人谈不上什么欢庆、愉悦,讨债的现实逼得他们“年关”难捱啊。大年初一不许睡懒觉,这是东台城的旧规,大概因为东台是一座商业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缘故,东台城里的人“守岁”后睡不到几个小时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围坐在八仙桌旁,开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动——“新年早茶”。旧时吃“三道茶”,餐具为祭红盖碗、祭红碗、红漆筷子。
头道茶:红糖开水茶,表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红枣茶,即“喜枣”茶,开门见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汤圆茶,实心无馅汤圆,实实在在,万事圆满。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员,男女主人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们自由活动,外出“拜年”,讨“包喜钱”,到城里游玩;少数老年人、居士、吃斋念佛者早已在子时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圣寺、泰山寺山门外等候“烧头香”了。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