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尤其是农村,历来对狐狸、黄鼠狼等都存有敬畏感。狐仙,又名狐妖、狐精,大约宋元以后俗称为狐狸精。我国神话中传说的精怪。相传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有许多“神通”,如加触犯,必受其害。民间尊之为“大仙”,供奉已久。据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祈恩,食饮于人同之”。
传说大禹三十岁那年,在涂山遇到涂山氏之女,两厢情悦,结为夫妻。涂山氏首领皋陶,是大禹治水的有力支持者。上古神话传说中,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涂山氏的崇拜图腾是九尾狐,传说大禹之妻是九尾白狐化身,生下了启,启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
《山海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
《周易·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诗经》中的《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尹文子》记载狐假虎威的故事,狐言惑虎,小菜一碟。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吴广学狐鸣的故事,足见秦朝时民间狐神崇拜的情况。
《说文解字》:“狐,祅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后丘首。”
关于狐的形象,至少在西汉以前,在民间已有相当的传说和记载。传说中的图腾狐神,现实生活中的狐狸,幻变人形的狐精,狐的世界开始丰富起来。
至魏晋六朝,狐的形象开始转变。干宝《搜神记》中,多言老狐、老狸化为人形作怪的故事,狐为狐,狸为狸,未见狐狸一词。现在看来狐是犬科,狸是猫科,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两者相似处是都捉老鼠,古代有城狐社鼠之说,狸是山猫、野猫,和鼠的关系自不必多言。陶渊明《搜神后记》中,只有几则狐精故事,而没有狸精了。连郭璞也认为狐妖实有,可见当时文人大多喜谈狐狸。
唐朝张鹫《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全书20卷,续集10卷,所记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部分记录各地与异域的珍奇异物。有一篇讲到狐媚:“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数则天过恶,则天览及‘峨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女人狐媚,微笑而已。
宋朝《太平广记》引郭璞《玄中记》:“狐五十岁,能变代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惑,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则与天通,为天狐。”《太平广记》是一部大书,12位作者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全书500卷,狐精的故事有9卷,以志怪小说为多,可说是宋朝以前的小说总选集。洪迈的《容斋随笔》,也言及狐精故事。
明、清初志怪小说,狐精、狐仙故事蔚为壮观,《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多言狐事,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包罗万象,缠绵悱恻,狐仙故事达到巅峰。狐神浇漓,穿越丛林,念书修道,化为人形,亦正亦邪,来到人间矣。《聊斋志异》之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有狐故事200余则,鲁迅先生评说:“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古时候也有狐狸拜月之说,《酉阳杂俎》写:“旧说:野狐名阿紫,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冯梦龙借鉴狐变人的说法,在《平妖传》第三回中增设了“拜月”仪式,特别点明狐拜月是在九月初八。《聊斋志异》记载:“有狐在月下,昂首望天际,气一呼,有丸自口中出,直上入月中,一吸,辄复落,以口承之,则又呼之,如是不已。”似在拜月,似在修炼,小说气息浓郁。
钱钟书《管锥编》写:“唐时有一俗说,后世无传,余读唐诗得之。(引诗略)然则狐仙拜月,多不在中秋矣。”
民间多迷信狐狸,认为它们年深日久就会成仙得道。有“千年黑,万年白”之说。民间流传着许多成仙的狐狸给人降福消灾、救人解难、惩治坏人的故事。如有得罪,也会给人带来灾难。出于敬畏心理,称作“狐仙”、“胡三太爷”。逢年过节和逢会日,人们敲鼓打锣、带上祭品到狐仙洞祭祀、捐款。有些人遇有难事,如家中丢失财物或有人生病,就到狐仙洞进香许愿,供奉糕点、烟酒。还愿时,放鞭炮、送小衣服、小鞋或红布帐幔。
据说在山东,也有为狐狸盖庙,或前往其经常出没的坟地,祭拜的习俗。(据说,狐狸不会掏洞,通常它都会和善于掏洞的獾住在一起。或者住在空洞的墓穴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印象中,狐狸总是出没于坟地的原因。)不过,祭拜的缘由,是某人被其顶着了(传说人会被狐狸、黄鼠狼等附体。一旦附体,人就会胡言乱语,言行好似精神失常。)
听崂山山民说,崂山中有的狐狸确实能迷惑人,它们口有狐香,单人活动时闻之则迷,宛若梦游一般,待所迷之人昏睡时,狐狸会以嘴舌添人面颊,吸吮被迷人的唾液。被迷途中,要是有个沟崖深谷的一跌,那就惨了。当然这样的狐狸未幻人形,只以气味相诱,多人在白天结伴行走,还是安全的。
日本有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据说是狐仙最爱吃的美味。它的名字就叫“稻荷”。“稻荷神社”在日本家喻户晓。神社中供奉的就是我国传说中的“狐仙”。日本的普通家庭中,也有供奉狐仙的风俗。通常是用上好的梧桐木,做成一间像玩具一样大的小屋。每日向其供养清茶、糕点等。可见狐仙在日本的影响力。据说,供奉狐仙的家庭,有时还可以从木屋中清理出狐狸毛之类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赫哲族的小年。关于节俗的用意,与汉族说法相同,是为了送灶神上天。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画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种粘粥饭)。有的把“拉拉”抹到灶门上,目的都是为了把...
双月桥在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这里是孔子贤徒子路的故乡,名泉如林,溪流纵横,山川秀丽。双月桥的来历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双月桥当初只是一座连接两村的木桥。这一年,连续几天的大雨,把这...
对苍南县灵溪镇大观南山边郑姓村民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中秋节,在该地有“尝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说法。郑姓人过中秋之所以特别排场,就是因为在这天他们要祭请家神“三乳妈”。中秋节这天,郑...
云通寺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河北省临城县城东南方向北盘石村,国家2A级生态旅游区邢台市交通局丰乐园内。寺后远山千岭竞秀,门前近水泜河东流,周围果木塞川,林木蔽坡,红墙金顶犹如海市蜃楼在绿海碧波之上浮现...
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始终贯穿于布朗族的全部宗教生活中。在布朗族的神灵观念中,鬼神不分,鬼神有善有恶。对于善神善鬼,人们对它采取亲近和依靠的态度,凡婚丧、节庆都要向它祭献、卜问,一切都要征得神灵同意后才能...
蒙古族历来有祭天、祭山、祭火、祭星、祭佛灯、祭敖包、祭成陵、祭吉雅其等活动。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