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宁干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由于境内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其表面为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历史上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张飞牛肉目前基本绝迹)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张飞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远近驰名,已有二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在成都“劝业会”上又曾被评为“上等食品”,自此声誉更佳。
相传,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原来,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好手,他卤制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宴席开始,弟兄们一边饮酒,一边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兴。都称:“张飞牛肉好吃!张飞牛肉好吃!”
阆中市区名叫保宁镇,回汉杂居。老回民在逢年过节时会制作腌牛肉(类似汉族的腊猪肉),做好后为防止腐烂,人们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这种腌牛肉被人们称为“保宁干牛肉”或者“风干肉”,为地方名特小吃。该牛肉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内部肉质却是棕红色,很是好看。
上世纪80年代左右(约1985年),张飞牛肉公司前身原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红其形似张飞而将其正式定名为张飞牛肉。因此名字取得恰当,于是迅速被人们熟悉。现代商人也为“张飞牛肉”杜撰出一些故事来增加它的卖点。
“张飞牛肉”虽是后人所改之名,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张飞好饮,嗜酒如命,甚至最后也死在酒上,而卤牛肉下酒当然是绝配了,这很符合张飞的饮食逻辑,所以卤牛肉可以以张飞命名。
二、有史书记载,说他确实每每征战获胜,便喜欢用一种经过特殊卤制的牛肉犒赏将士,这很可能就是现在“张飞牛肉”的雏形,只是工艺尚未完全成熟。
三、张飞牛肉一如张飞本人的形象,表黑心红,黢黑皮面下,切开则是一片红心。这种牛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红润鲜亮,味道鲜美。一尝之下,咸淡适宜,回味绵长。一般的卤牛肉难免塞牙夹齿,而张飞牛肉却入口化渣、老幼皆宜,细细品,慢慢咽,可谓色、香、味俱佳。
因《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张飞的勇猛粗犷早已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的张飞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你若不到阆中走一遭,恐怕对张飞的了解就会流于表浅。
蜀汉建立之初,张飞随诸葛亮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攻城掠地,拿下江州(今重庆),巴郡尽为蜀土。而后他又受任巴西(今阆中)太守,率重兵镇守于阆中。他在阆中指挥的一次重大战役,便是大败南侵的曹魏名将张郃,此次战役,为他可圈可点的戎马生涯写下了一笔华彩——张郃一败,曹魏退守河南,汉中巴郡从此便成了稳固的蜀国疆土。
阆中人民对这位古代英雄的爱戴随处可见——进城的路口处,赫然一座立马挺矛、怒目圆睁的塑像,悠悠千载岁月,历经沧海桑田,而阆中人仍然把飞将军视作这座古城的守护神,张飞已然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
阆中得益于张飞的太多,阆中人民不敢忘怀,张飞在这里做了整整9年太守。世人只知张飞勇猛,只有阆中人才知道,他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劝课农桑、发展生产。阆中在张太守当政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兴旺发达的阶段。所以,阆中人怎么不爱戴这样的父母官。只有来到阆中,细细游览阆中的张飞庙(正式名称叫“张桓侯祠”,因为张飞死后被追封为桓侯),你才能充分感受到张飞人格的丰富多彩。他决不只是一个旧时舞台上的黑脸勇者,同时也是一个智者,一个仁者——脸黑心红。于是人们把当地的一种特产牛肉命名为“张飞牛肉”,这牛肉正是黑皮红肉。
买上一包张飞牛肉,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再去看看张飞庙吧。这么一个“虎臣良牧”,却在酒后被两个部下所害。传说这两人杀害张飞后,割下他的头颅抛入江中,而此头就顺着他当年征战入川的足迹漂流而下,至云阳被一渔人打捞上岸,葬在长江边,所以云阳也修了一座庙来纪念他。身首异处的张飞便有了两座坟墓和两处依坟而建的祀堂。两座张飞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阳张飞庙已因修建三峡大坝而拆迁,阆中张飞庙便成了正宗原版的孤本,其文物价值就更显突出。
桂花蒸馍是阆中蒸馍的一种,也是阆中市的名小吃,系由清乾隆时回民技师哈公奎所创。据《阆中县志》记载:保宁麦面最知名,取南麦碾细,保宁蒸馍重罗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形如故。外来客商多于县中购蒸馍以作馈品。而最为出名的就是桂花蒸馍和白糖蒸馍。桂花蒸馍,就是在面团发酵前将桂花撒入面团中,使得整个蒸馍散发一股天然的桂花香气,浓郁而不腻人,味道清香,入味甘甜。
如果说保宁醋、张飞牛肉、桂花蒸馍是阆中三宝,那么巴象鼓舞、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就是阆中文化的土特产,让人回味无穷。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