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三僚的地形是浑然天成的一个太极图,曾、廖两姓分别居住在太极的两仪。盆地的四周,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院遗址均隐约可见,九尾杉、和合石、七星池、御屏帐等八个景点依稀点缀。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堪舆人用自己的理论“点化”了三僚天成的环境。在这个古老的山村里,还有大大小小42座祠堂,狗形祠、无蚊祠、挂壁天井、龟蛇会、月洲祠,每一座祠堂都有一个故事。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三僚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段“杨公卜地开基”的传说:
杨救贫首座弟子曾文辿,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于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
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至明代,曾文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乡荣葬。
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绍定两位有名的风水术士。
三僚,名在风水世家传承不息,也名在它本身山水风光的奇美。
很早以前,三僚的廖、曾两姓都拥有各自的风景区——八景。廖姓的“八景”为七星池、九尾杉、御屏帐、活龙脑、和合石、多士石、章罡土、甘泉井。曾姓的“八景”为眠弓岭、罗经石、汾水龙潭、留记珠石、西山晚照、东郭朝云、北浦渔歌、南林晴翠。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各有其特色,令来者流连忘返。
在村口的黄土平原上,一峰突起,这就是有名的罗经石。石上有一个地下溶洞,据说从来没有人走到尽头。此石山形独特,从西面看如玉兔望月,从北面看是个仰天雄狮,从东面望去像个马鞍,从南方眺望,最像罗盘中的指针。
三僚四周群山环绕,山美水也美。著名的七星池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七星池原为七口池塘,它与108口池塘相连贯通,七星池犹如人的七窍通风聚气,而108口池塘,恰似人身上的108个穴位,使村庄像人一样血脉畅通,精力旺盛。只可惜历经千年,昔日荡漾的碧波早已面目全非了。
然而,三僚依然承受着川流不息的溪水的滋润,越发长得水灵生动。在酷似一幅太极图的三僚地形上,两条蜿蜒曲折的溪水平行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两溪合而为一,形成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两条溪流的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水温更冷的那条叫阴溪,水温更热的叫阳溪。
杨公祠建在村中,村人把杨筠松当祖先供奉。祠堂十分壮观,外墙全是青石雕刻,正面墙上刻有杨公著书、出游、进政、考风水等内容的浮雕。下面是风景雕刻,山水楼台、花鸟草木,其工艺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山形、地形奇特,树木也别有情趣。
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口挺立着的那棵高大的巨松,而树下却蹲伏着一座鲤鱼肚形的古墓,前面有一口方塘笼着一泓碧水。据传,原来墓前有两棵巨松,形似鲤鱼的两根长须,左边的那棵,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毁了。
当你将目光朝秤杆形山梁上望去,一棵千年古杉耸立着,这就是八景之一的九尾杉。岁月沧桑,火烧刀劈,现在,这棵古杉的下半部,宛如半轮残月,可它的上半部仍然是叶茂枝繁,真让人惊叹它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千年历史,千年文化,千年风景已走入现代,三僚,经有识者精心打造,显得古朴,庄重、明丽、洒脱,变得更有风情、更有品位。如今,她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接纳一批又一批探索者和游客。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