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吐鲁番坐车子随着火焰山赤红的山体向东而去,进入一个叫吐峪沟的峡谷,沿石阶而下,一个小小的村落藏在沟底。全部是干净的泥土的黄色,和山浑然一体。随山就形,房屋挤挤挨挨地随着谷地、溪水的走向安排自己的形状,这就是麻扎村。
黄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
吐峪沟麻扎,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吐峪沟麻扎,全称是“吐峪沟艾斯哈布凯海夫”〔波斯语,意为“圣人住的洞穴”,麻扎,指穆斯林的墓园〕。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传说他的弟子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东行至吐鲁番盆地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这六人长住此地。他们去世后,被埋在吐峪沟麻扎。这里虽在内地背包客中还很少有人知道,但在穆斯林心中俨然是一处圣地,称其为“小麦加”。按他们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去吐峪沟麻扎。
这里的麻扎有的是圆柱体,有的是圆锥体,据说贫富级别不同的穆斯林,麻扎的形状也不同,但它们都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眼前成百上千的麻扎在火焰山山脚下铺陈开来,静默无语,背后的山体似无言的墓碑,而那如焰的山的肌理,又仿佛古老的碑文。麻扎与山体同为赭黄色系,与深蓝的天穹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种热烈反倒传达出几分苍凉之感。
“七圣人麻扎”周围竖了不少的树干,树干上绑了很多各色布条,在盛大的节日里据说有时还演变成跳一种古老的舞蹈。
穆斯林的这种习俗最早缘自萨满教。萨满教在古代的西域新疆十分盛行,各土著居民均信奉。发展到晚期,萨满教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萨满”(一种神职人员,因此人们叫这种宗教为萨满教)。在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中,萨满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阿訇。而萨满教延续下来的一些习俗被原信萨满教、佛教、后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演绎到他们的伊斯兰教中。
在“七圣人麻扎”周围同样竖有的这样的木柱上也绑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在麻扎里也有来朝拜的信徒们供奉的各色布条。
吐鲁番盆地的宗教不仅包括世界性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摹尼教、景教,还包括邻近的民间宗教,尽管这些民间宗教没有产生过长期的影响,如道教、印度教和苯教,但却留下了一段永久的混合,而这种混合的结果是,宗教在这里变得共融。
吐峪沟石窟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了,它是吐鲁番佛教兴起时最早开凿规模最大的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十二点五公里,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十三公里,位置优越 。吐峪沟大峡谷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充足的日照,对比强烈的温差,和千年不断的水流,这里也是生产葡萄的好地方。
麻扎村傍河而建,依山势而拾阶而上。村中小路黄土连连,桑葡满沟,春天的4-5月和8、9月,嫩绿的桑枝、葡萄覆满小村,满是甜腻。
最值得流连的是村中每户人家的小院、巷路。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猛不丁,会误入“歧途”,进入废弃的死胡同。
村中的维族人生活悠闲。农忙时可在葡萄架下看到他们弯腰挥坎土曼的身影,农闲时可见他们坷蹴在老桑树下、土屋门前闲聊的情景。假如恰好是礼拜时间,他们会扔下游人和闲聊的话题,迈步走入村中惟一的一座清真寺中,20分钟后,他们会再回来和你接着聊。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在婚礼习俗方面,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法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青年男女中间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
青海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青海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不等,每...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
商州农村,年轻女娃跟男娃订婚不叫相亲叫看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看家馍”习俗。看家一般是由媒人领着女娃及其直系亲属如:妈嫂姐妹,七姑八姨,事先订好日子。这天早上男娃专门在门外盯梢,一旦发现《看家的》走到...
回回堂位于江苏扬州市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中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堂。墓为阿拉伯式建...
达斡尔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表现的一种形式。以崇拜大自然,图腾,始祖为三大内容。“万物有灵”是萨满教的核心。萨满教的兴起和发展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与原始狩猎时代倚赖大自然意示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