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位于河西走廊北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毗邻。讨赖河、黑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南北环山,内居平川地带,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颗“绿色明珠”。金塔民间舞蹈用金塔人民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人文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
1、形式多样
金塔的民间舞蹈可谓形式多样,有“秧歌”、“ 旱船”、“ 皮褂子”、“ 鹬蚌相争”、 “高跷”、 “东洋车”、“ 二鬼打架”、 “老社火”、 “跑驴”、 “狮舞”、 “龙灯”等。在节奏上有跟着鼓点律动的,如 “大秧歌”、 “高跷”,也有吹着唢呐边舞边唱的,如 “旱船” 、“东洋车”等。在服装上大部分穿民间秧歌服,如 “大秧歌”、 “高跷”、 “旱船”等,有的穿特定的服装,如 “皮褂子”就穿羊皮马甲, “老社火”穿社火服等。
2、文化底蕴浓厚
金塔的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个民间舞蹈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如鹬蚌相争是根据《战国策.燕策》里的寓言故事所编排,讲述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细长的嘴,鹬使劲挣扎,鹬蚌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了第三者。而旱船讲的是北宋年间金陵举人潘安和尼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
3、动作和演唱的完美结合
金塔的民间舞蹈大多载歌载舞,有的完全是即兴演唱,描绘现实的图景,如东洋车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滑稽、幽默的舞蹈,它讲述了小媳妇在父母、兄弟的陪同下坐着东洋车回婆家路遇丑公子的故事,舞蹈一直以姑娘家人和丑公子的对话及唱段表现滑稽、幽默的情节,很受群众的欢迎。如旱船以船家和陈妙常在唢呐和笛子伴奏下,加以场外十多人的男女伴唱表现了《四景》、《十道河》、《将军柳》、《风摆柳》等唱段,悠扬的乐曲将观众带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4、群众参与面广
金塔民间舞蹈大多没有书面的记载,只是通过老一代的舞者口传心授,在节日期间组织锣鼓队和舞蹈队在一块自娱自乐,一般队伍的阵容都在2、30人以上。因此,它是真正来自于民间,又被大多数群众所喜爱和参与的舞蹈形式。
1、人们思想的转换,使一部分民间舞蹈受到冷落。我们知道,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金塔人民也和各民族人民一样,将民间歌舞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的引导下,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的表演大多以广大群众喜爱的现代舞蹈表演形式为主,还有大部分文艺爱好者虽然有的接触了一些民间秧歌等,但只是一小部分,“皮褂子”、 “高跷”、“ 鹬蚌相争”、“ 二鬼打架”等都已濒临失传。
2、一些老艺人年事已高,甚至相继过世,年轻人大多不喜爱和学习民族传统艺术,所以造成传承断代。如蒙汉舞蹈 “皮褂子”,又叫做“野火会”。根据调查资料推测,此舞大约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流传地区限于金塔县的天仓、双城、鼎新、大庄子、古城等乡。这是因为上述乡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地域相接。至今,蒙、汉两族人民还经常往来,促成了 “皮褂子”这种蒙汉合舞舞蹈的产生,表现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场面。
由于 “皮褂子”舞蹈表现的是蒙汉杂居,半农半牧的生活,而且有表现蒙汉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些细节,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意识,正统观念和尊严,也触犯了流传几千年的封建的礼仪道德,所以, “皮褂子”舞蹈约在清朝雍正年间便被封杀。就在此舞产生流传的大约一百五十年中,也是作为野外劳动中的娱乐活动而延续、存在,从未登过大雅之堂,未在节日集会和公众场合演出过。更为遗憾的是跳过“皮褂子”舞蹈的王学孔老人已于1986年1月病逝, “皮褂子”舞蹈别无第二人知晓,陷于失传。
3、缺乏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整理和挖掘
县上的文化单位由于受到资金和人力制约,缺乏对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在1984年进行过全县范围的民间舞蹈普查,之后再没有对其继续挖掘整理,使得金塔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近乎失传,以至于有些人得出了金塔没有自己的民间舞蹈的结论。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