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县伏波庙位于横县东部28公里处的郁江伏波滩左岸的马足岭下。是为了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建。马援兵征交趾时,曾驻扎于此。据庙宇主体建筑的砖墙结构长度、通面宽、进深、明间、次间的内空尺寸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使用的长度单位数值吻合,确认为当年始建。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知州任粹重修,有碑记。以后历代都有修葺。
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广西仅存的五座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庙内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雕塑壁画,生动迷人,堪称岭南古建筑的典范。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为伏波将军诞辰日,横县及附近县市,乃至广东省数以万计的民众前往朝拜祭祀,形成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
伏波庙会自庙建成之时,就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清朝末年之前,伏波庙一直属官民同祀。民国时取消了官祀,伏波庙会从此转变成民间的自发性行为。2007年横县“伏波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伏波庙为一组建筑群,占地33万平方米。在半径2公里范围内,还有马援兵营旧址、鸟蛮积翠、水牛喷砂、和尚墓、残桥等古迹。该庙背靠马足岭,俯视十里长滩,依山就势,拾级而上,沿着偏东10度的中轴线排列庙门、前殿、正殿、后殿、回廊、祭坛大部分,现存建筑面积579平方米。总体布局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庙门左侧有鼓楼,右侧有钟楼,正面以百步石阶直通河滩。
前殿以檐柱重拱承托檐檩,拱柱交接处有精致的雀替和石狮;前殿、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和神话故事的壁画浮雕,还有双龙戏珠和古人瓷塑;脊山饰以走兽,极为华丽。正殿层面举折平缓,微微上翘,舒展飘逸,殿内有10根柱(砖柱2根、木柱8根),柱基础石雕刀工精细,有垂莲形、鼓形、塔状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斗拱由柱头、转角等辅作组成,制作精致,是研究古建筑的典型实例之一。庙门檐廊下立有花岗岩石柱4根,上刻对联“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往昔船只过险滩,为求神灵保平安,均在船头摆祭品,燃烛烧香,鞭炮声响彻江面,庙内和尚就撞钟击鼓呼应,回报平安。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