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是一项古老的游戏和运动,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但是大拔河却不常见。所谓“大拔河”,是指拔河人数以万计数,拔河绳以吨计量,而且在主绳中分出许多小绳索。据称,大拔河活动起源于楚国,在唐代之后日渐式微。
几年前,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小县城——临潭举行了“万人拔河”赛,引起多方关注。临潭的万人拔河起源于古洮州传统的扯绳活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扯绳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每晚三局。“以大麻绳挽作二股,两钩齐挽。少壮牵绳首,老幼妇者牵绳尾,极力扯之,老弱旁观加油鼓劲,噪声可撼岳,为上古施钩之遗俗”。2001年,临潭举行大拔河比赛用的绳长1808米、重8吨,龙头粗16.5厘米、龙尾粗6厘米,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墨子·鲁问》记载,楚国与越国之间进行水上舟战,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在舟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开战时,一只只大铁钩勾往越国战船,每个铁钩后都有数十上百的楚军士卒,拼命拖住连结铁钩的粗绳索,使越船无法行动,最终楚军大获全胜。这种配合水战的军事技能,后演变为荆襄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操作用具改为篾缆,篾缆长短视参加人数多少而定,有时长度竟“绵亘数里”。竞赛时人们击鼓助威、齐声呐喊,用激越的鼓点带动双方角力的节奏,其场面之恢宏、气氛之热烈,不难想见。
作为竞技游戏,楚国的“施钩之戏”是在“正月望日”举行,各项史料说明,“施钩之戏”起源于楚地的襄阳和南郡江陵一带,尔后“传于他郡”。
施钩之戏在隋唐五代不仅是竞技游戏,还有祈求年丰和炫耀国力之意。当时人们认为这项活动能促成农业丰收,不仅可以祈求国泰民安,也可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因此在民间十分盛行。从拔河的时间段来看,一般在春季进行,直接的目的是祈雨——这种人多势众、气势磅礴的活动,是在显示人力回天的巨大力量。
从“施钩”定名为“拔河”一般多认为始见于唐代。当时,由于统治者的喜爱与提倡,“施钩”由荆楚地区的地方性习俗迅速发展为全民性竞技项目,其参加人数之多,竞争气氛之浓烈,都是后来各代望尘莫及的。此时的用具已由长达四五十丈的大麻绳取代了篾缆,麻绳两头分别系几百条小绳索,竞赛时,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便于发力。竞赛规则是在长绳正中“立大旗为界”,最终“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
2006年,万人扯绳赛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该县举办的万人扯绳比赛参加人数达15万人之多,场面空前热闹。不过,现在的临潭大拔河活动缺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主绳外没有了小绳索,除了参与人数众多,已经和普通拔河项目没有区别了。然而,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大拔河活动却保存较好。每年的正月十五,众人扯绳活动场面火爆,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
日本冲绳等地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大拔河活动。据说这项活动至今已有370年历史。人们用拔河的形式驱除恶鬼,以使庄稼不生害虫,风调雨顺。日本的那霸市有着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大的拔河盛事。传统那霸大拔河所用绳索的制作材料是稻草,绳子长200米,重量达40多吨,必须用起重机吊起拔河绳,平铺在路面上。拔河绳分为两条主绳,每段绳子又由无数小绳索捆扎而成,两条主绳分别叫做公绳和母绳,绳子头各打一个大结,中间用重约400公斤的铁椽子穿起来。拔河开始,众人一拥而上,拽着拔河绳分出的“小辫子”,双方各出几名嗓门洪亮的选手喊着号子助威。拔河比赛结束后,人们纷纷割下一段小绳子,把它缠在腰间或围在头上,据说将大拔河用过的绳子带回家是可以避邪的。
韩国一些地区拔河用的绳索也是用稻草绳捻成的,长200米,直径为1米,重达40吨。据说,制作这根大绳索需要3万捆稻草,20个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拔河绳索分成两条,名为“上水”和“下水”,各长100米。绳索的头部呈椭圆形,直径为1.8米。两条绳索的头部用一根巨大的木桩连接,主绳索旁都布满一条条细绳索。比赛时,村民分成两队,每队2500人。朝鲜半岛传统的拔河活动主要集中在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江北则少有分布。这种大型拔河运动在韩国有很久的历史。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占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韩国南部庆尚南道,久旱无雨时,祈雨的方式之一便是拔河,人们希望通过它带来雨水,带来丰收。
韩国民俗学者介绍说,韩国的大拔河绳和日本一样也分公母,拔河正式开始前有种仪式,巨大的公绳上站着一个男人,母绳上站着一个女人,众人抬着沉重的绳索让他们接近,母绳绳头要套进公绳绳头里面,然后用一节粗大的木棍将公母绳扣在一起,扣上后大家集体欢歌跳舞。这个公绳母绳套绳的过程是拔河仪式的一项高潮,阴阳相交是万物生长之规律,用此祈求丰收。
有趣的是,由于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草绳、麻绳承受不住巨大拉力,日本、韩国的大拔河绳如今都使用了钢缆。几十吨的绳子实在过于粗重,大家用尽全力,往往僵持半天都难撼动半分。比赛中间的休息时间,人们还会站在巨大的绳捆上跳起民族舞蹈。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常滑、濑户、信乐、越前、丹波、备前,并成为当时各地的制陶中心。回顾其历史珍品,从豪迈的“常滑”、高贵的“濑户”、沉稳的“丹波”、坚...
重庆酉阳土家族宗教信仰虎图腾土家人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等等,土家人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把自然界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当作神灵来崇拜。如天神、雷神、地神、...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
一、孟母孟子叫孟轲,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三字经》中有“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个中国人都对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二十四节气诗》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
一、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清永陵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座落在永陵镇西北一公里之启运山南麓。陵寝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山环水抱,风景壮观,交通方便,气候宜人。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俗叫“过年”。除夕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这种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
在日本,如果你恰巧碰到有人头戴狰狞面具夺门而入,而一家老小则手拿黄豆向其抛打,千万别以为是遇到了歹徒,这是日本人为保全家平安而举行的“撒豆驱鬼”仪式。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且贯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