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村位于潇贺古道的一个节点钟山县的回龙镇,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整座古村依山而建,村前池塘环绕,村后山岭逶迤,气势非凡。
龙道村整个村子均为陶姓,其祖先于唐末时期由山东迁入。在唐末天佑年间,山东青州太尉陶英以征南将军领兵出征昭州(现平乐县)平乱。平定后其长子迁居龙平县高村(钟山地)居住,其后人又于元朝时期迁居回龙,建立龙道村至今。
龙道村现存古民居约100座,古民居建筑依岭而建,建筑格局十分独特,既有古代南越土著民族的建筑特点,又有着中原汉民族的建筑风格,为变异干栏式民居建筑,至今在广西境内都很少发现有类似的古民居建筑群。民居建筑家家相连相通,而且每一户的石库门上都雕刻着对联与八卦图,体现了该村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该村古民居群以巷道为界,分为平地古民居和坡地古民居两个部分。村子前面较为平坦的部分为平地古民居,这部分以封闭式的巷道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边以大四合院为主,院门向东,西边则以两条封闭式走廊向西深入,四户民居连成一个整体。村子越往后面,地势逐渐升高,成为坡地。这部分民居就依着地势,因地制宜地建在缓坡之上,数十座古民居由之字形巷道进入,大巷道又分叉为小巷道,每一条大小巷道口都设置了闸门和门楼,把整座民居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建筑风格特点,显现出建筑文化的丰厚,体现了村民们抵御外来侵犯,祈求安居乐业的愿望。
龙道村古民居前面,以环绕的鱼塘作为壕沟,内塘基筑砖墙作为屏障,村中巷道结构复杂,村内闸门众多,炮楼林立,楼高墙厚,坚如城堡,形如迷宫,神秘莫测,形成了很强的防御体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清朝中晚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当时的龙道村属昭平县管辖,因与县治较远,经常受到贼人流寇的侵扰。为了防御贼寇的侵犯,一些富裕的村庄自筹资金,筑起了坚如城堡的村庄,龙道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
龙道村古民居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青砖黛瓦,屋前屋顶都有大型浮雕,雕刻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精巧别致。这些房屋依着地势,前低后高,每一户分为两排,第一排是前院,前院两侧房屋为猪牛栏,中间为走廊和天井,中间有楼梯登上后排的二层走廊,二层的三间房屋是主屋,正中为堂屋,两边为居室。堂屋后面有神台隔屏,居室门对着厨房,由主屋前面的走廊经厨房进入,整座房屋既有南越土著居民的干栏式建筑特点,又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点,成为独一无二的变异干栏式建筑。这体现了钟山境内南越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取舍。
龙道村民居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家家户户正门两边的石刻对联,这些对联与其他村庄不同,不是逢年过节才用红纸张贴的,而是长年累月镌刻在青石门框上的,这些对联字体雅致,风格多变,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不曾腐蚀,不曾脱落,字迹依然雄浑有力,清晰可辨。
除古民居外,龙道村现有门楼八座,炮楼六座,祖庙、寨主、书院各一座。祖庙的正门、后殿,书院的前门、后门,每一座门楼都毫不例外地雕刻着石门对联。现今保存下来的对联有40多副,大多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联的内容,大多与文明处世、清白传家及诗书礼仪有关,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气息。如龙门祖庙正门对联“龙安宁龙守二村天宝物华蔚起,门康泰门镇数房地灵人杰兴隆。”此联用“龙门”两字嵌入联中,希望祖先保佑二村蔚起、数房兴隆。书院正门对联“钦明门第流芳远,乐读家声衍庆长。”后门联“前堂永日同稽古,后进文风叠胜先。”意在教育子孙要勤奋读书,一代更比一代强。
门楼对联有:“门对西山多爽气,人瞻北阙下彤云。”“枫陛敷恩盈梓里,蓂阶凝瑞起松云。”“芝兰竞艳德门新,奎壁联辉云路辙。”等等,都充满着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而古民居的对联则多数体现勤俭持家,崇尚读圣贤书,如“座镇龙山凝瑞气,门临池水焕人文”“蓂阶世泽垂明德,粟里家传好读书”;体现人文精神、传统做人理念和处世态度的,如“勤俭居家为正本,温恭处世是长途”;教人勤劳持家的“岂种三槐夸世德,为栽五柳昭家风”;而意境深远的贺岁联有“桑麻共话丰登岁,松菊独存不老春”“门前五柳家声古,户外百梅气象新”“百梅日至花盈树,五柳春来絮满枝”等等。
龙道村之所以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源自明朝末年一位名叫陶大鼎的举人。陶大鼎是龙道村一位有志青年,他饱读诗书,满怀报国的志向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走上了仕途。但因社会的动荡与黑暗,陶大鼎辞官回乡,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他穷尽一生教书育人,为村里培养出一批批秀才,也使崇尚文化的风气在龙道村发扬光大。后人为纪念他,也为了体现村民崇文尚学的诗礼家风,在建造房屋时,都在门框上刻上对联,营造一个重视教育,提倡读书的风气,也造就了善教育人的对联文化。
漫步在龙道村里,斑驳的石墙到处都彰显着历史的痕迹。那粗黑的屋檐黛瓦,那些墙头上恣意生长的藤蔓植物,给人增添了几许历史沧桑、人去楼空的感慨。100多座古民居中,大多已经颓败,只有少量仍然住人。当年那些满腹诗书的主人已把他们的才华和品德镌刻在这些对联中,时光荏苒,历史的风尘已随风而逝,一代又一代的龙道村民曾经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他们也毫不例外地被卷入了乡村城市化的浪潮当中,那些民居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村庄里南来北往的风里,依然残留着他们不朽的气息。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