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坝张大千故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平方米。故居采用的是民国时期常见的青砖黑瓦建筑,看起来朴素大方。正所谓“敝帚自珍”,张大千对这里显然别有偏爱,为小院起名“税牛庵”,在院内亲手种植了众多花草。
张大千的儿子张心玉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写道:“1943年秋,先父从敦煌返成都后,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金牛坝建了自己的住所,留有一亩左右的空地,种了各种花草。第二年,先父去香港,后于1950年应邀赴印度讲学和考察,从此,再未回来。”
徐雯波本名徐鸿宾,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在《父亲与我的母亲们》中写道:“我的第四个母亲徐雯波,曾经是我们家的邻居(在成都郫县太和场)。起初,她和我大姐是好朋友,常到我们家来玩。她当时没有工作,有时也帮忙照顾我们几个弟妹。上一辈人的事情,有些我们也搞不清楚。后来,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这里张心庆所说的“大姐”是张大千的大女儿张心瑞。后来有记载称徐雯波是张心瑞的同学,但李永翘研究认为,“同学”一称有为尊者讳之意,因为徐雯波在当时实际是类似张家小保姆。另一份记载清楚地写道,徐雯波实际上是张大千一家在团结镇的房东钟雨秋姨姐的侄女,因家道中落生活困难,被推荐到张大千处学文化,兼当雇工。
徐雯波到张家后勤快伶俐,聪明好学,与张家人相处融洽。论及婚嫁时,30岁的年龄差与身份的悬殊,遭遇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直到徐雯波有身孕,才使得家人接纳了他们。
“也正是因此,当时跟随张大千居住在金牛坝的只有徐雯波,大太太曾正蓉与三太太杨宛君则带着女弟子们居住在沙河堡。”李永翘说,这其中也有张大千对徐雯波的保护之意。
彼时年轻能干的徐雯波,对张大千的艺术创作给予有力支持。张大千在金牛坝故居居住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此时的他进入了公认的艺术生涯高峰期,也是张大千临古作品的巅峰时期。此时的张大千艺术创作灵感喷薄而出,佳作不断,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整理敦煌壁画上。这意味着张大千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更何况张大千本就是随性之人,无论住在哪儿都是“卧室通着画室,大睡床挨着大画桌”,晚间灵感忽至就要披衣而起挥毫作画。侍奉笔墨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徐雯波身上。这种情况几乎就是常态,徐雯波一年到头也难得睡上几个安稳觉。
年届五十的张大千在这里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宗师地位,艺术生涯如日中天。而当年的税牛庵,更是几乎每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李永翘说,1948年王陵基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绰号“王灵官”的王陵基以凶残著称,为张大千所不喜。偏偏王陵基性喜附庸风雅,几次三番欲拜见张大千。张大千每每回避,远远听说王陵基来了,就从后门溜之大吉。
王陵基硬是要效仿“三顾茅庐”,终于有一天,王陵基抓住张大千在家的时机,在距离张大千住所还有很远一段路的地方,就下车驱散护卫,以免张大千的徒弟通风报信,终于见到了张大千。
张大千躲避不及,索性照旧画自己的画,一言不发,连水也没有倒一杯。甚至最后还将王陵基在场时的画作揉作一团丢弃,惹得王陵基只能讪讪而去。自此“三拒”王陵基的张大千,就与这名军阀彻底结下了“梁子”。
当时,随张大千居住的不止有徐雯波,还有拜在他门下的男弟子们,其中包括后来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何海霞,以及刘力上、肖建初等人。何海霞说:“大千先生的艺术个性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风流潇洒。风流潇洒不仅贯穿在他的绘画艺术中,而且贯穿到他的诗文书法、他的为人处世中。要说魂,这就是大千先生的魂,也正是影响我一生的魂。”
张大千到晚年越发思恋故乡和故人,曾写下“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的诗句。斯人已去,一生操着四川口音的张大千,再也没能回到这座他亲手置办的第一个“家”。
如今,张大千故居已是文物保护单位。“最近下雨屋顶有些漏水,我们重新捡了瓦。”胡开俊指着屋顶说。
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保护方案,计划将张大千故居再度修缮,“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再把门锁打开了。”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