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南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陆游一生留下二千多首诗词,其中不少名篇佳作。但是很少人知道,陆游曾做过两首与建瓯锥栗有关的诗歌,并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陆游54岁,是个鬓发胡须花白的小老头了,被朝廷派到建瓯任“提举福建常平茶公事”。这个职务,只不过是替皇帝管理一下福建茶事而已,地位不高,也很清闲。这令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他感到非常失落。为此他发出感叹:“五十之年已过,非复壮心;八千里路来临,况如昨梦”。
临行前,丞相少傅周必大为他饯行,并作诗相赠:
暮年桑苎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
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
桑苎指“桑苎翁”,即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是陆游的一位先祖。陆所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茶书。因为他没有到过福建,不了解福建的茶,因此该书中没有提到闽茶。而在宋代,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品质极其精良,是朝廷设立的“贡焙”,生产皇帝专用“御茶”,其贵重达到“茶价胜黄金。金易得而佳茶难得”的程度。周必大借这个事情,鼓励陆游,说其实这个职位还是不错的,当年你的先祖因为没有到过那里,遗憾到几乎要毁了茶经。而你(陆游又名云孙)今天有机会到那里当茶官,可以弥补先祖的遗憾了。
这么一说,陆游心情又坦然了,其实,陆游也是个爱茶之人,早就闻知北苑茶的大名,早年时曾得到皇帝赐的一饼茶,珍惜的天天拿手上摩娑呢。于是他取道诸暨,衢州,江山,从南浦溪顺流而下,直接到达建宁府(今建瓯)。
到达的那天,建瓯下起了小雪,地方官们久闻陆游大名,设宴为他接风。喝完了酒又品茶,北苑茶的香气令他赞叹不已,于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建安雪》飘落心头: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陆游不再忧愤,甚至为孝宗皇帝的安排感到庆幸。随后,他搬到城东三十里的北苑茶园里居住。周边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远处是苍苍茫茫的青山,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非常合符陆游的心境。很快的,他熟悉了北苑茶,也了解了建瓯的各种特产。其中锥栗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这种圆滚滚红亮亮的壳果,不仅外形奇特,味道也相当美。很早前,他就读过苏东坡所写的一首栗子诗: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佳方。
客来此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当时他还年轻,对苏东坡的这首诗感受不深。如今,他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牙齿开始松动,身体时有不适,特别是在爬山时,常感到腿脚无力。看到锥栗,便想起了这诗。但他不知道建瓯锥栗与苏东坡所说的栗子有什么不同。为此,他向茶园的老茶工询问。老茶工不识字,也从未出过远门,说不出个所以然,却知道山上哪儿有锥栗采,也知道锥栗有补脾胃,健腿脚的功能。于是陆游大为高兴,当即托他们买了许多锥栗,藏在房间里,既当点心又当补药,天天食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居然好了许多。为此,陆游大为感概,挥笔写下了“夜食炒栗有感”一诗: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陆游不仅自己喜欢吃锥栗,还时常用以招待来客。一天晚上,有朋友来访,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说地,各抒胸怀。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深夜,不由得饥肠咕噜。陆游当即点燃灶火,烹煮锥栗和芋子。此时一轮明月高挂天空,茶园披洒着银光,远处的山林时有风声和鸟鸣传来,风景极美,宁静的茶园月夜下,又飘起了栗香,也激起了陆游的诗兴。
有客相与饮,酒尽惟清言。坐久饥肠鸣,殷如车轮翻。
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一饱失百忧,抵掌谈羲轩。
意倦客辞去,秉炬送柴门;林间鸟惊起,落月倾金盆。
就在诗酒与锥栗中,陆游在建瓯渡过了难忘的一年时间,等到又开始下雪的时节,朝廷一纸诏书,陆游改到江西任新职。于是,这位漂流一生的大诗人,重新开始了新的旅程。他在建瓯时所作的包括这两首锥栗诗在内的许多诗词,则永远留在建瓯乡亲父老的记忆中。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