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等环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而且连续三天举行,场面十分壮观,远非春节元宵节的节庆活动可比拟。
1、造龙
陈山的香火龙,与众不同,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放在那里,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
龙头、龙尾先用大竹筒扎成骨架,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骨架外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龙身以麻绳、铁丝作为龙筋,用树枝叶包扎,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龙身长约80-100米,插香15000支。舞龙时,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开始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后,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显得非常壮观。
2、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
陈山舞龙活动惯例是在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一般廿一至廿四日左右)一连三晚举行。第一晚晚上8时在位于龙门里最古老的三世祖仲华李公祠(今陈山小学)门口操场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宣布香火龙活动开始,向人们发出了“香火汇龙”的讯号。数以百计的村民,一起涌向早已点燃的几堆木柴旁,把手中的一把把香点燃,再一支支均匀插在绵延百米的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安康,俗称“沾龙气”。长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之后,长者高喊:“起龙!”紧接着,百多舞龙者齐吼一声:“嗨,起!”这时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十数名村民踏着强劲的锣鼓节奏,首先簇拥起庞大的龙头,龙须、龙角、龙眼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龙身跟着左摆右晃地活动了一下“筋骨”;龙尾也在龙身后面扇着香火闪烁的阔鳍,整条火龙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3、大巡游
香火龙的龙头先对着公祠正门口拜三拜,之后便开始巡游。队伍前面,由儿童数十人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擎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龙鼓队,“引龙人”手持龙珠在香火龙前面引导,然后是巨型香火龙出动,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各里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以三头狮子殿后。沿途围观的群众数以万计。
巨大的火龙先经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巡行至公路,然后绕至回龙里,折入龙湾、龙怀、见龙三里,返回出发地点。巡行七条里约一小时。第二晚和第三晚的巡游路线不变,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以示“龙气”不断增长,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意、人寿也不断增长。
4、收龙(放龙入海)
第三晚巡游完后,香火龙回到学校,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这时,龙鼓急敲,香火龙在大操场尽情起舞,群众吆喝助威;天上烟花飞舞,五彩缤纷,地上火龙盘旋,金光闪烁,绚丽的夜景,令人叹为观止!舞龙盛会推上了高潮。最后,将香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寓示来年顺风顺水,风调雨顺。
5、饮龙酒
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离乡外出能回来的人(特别是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团聚一起“饮龙酒”。这是全村人的大会餐。主菜是芋仔煮牛肉。村里宰一头牛,派人到各家菜地掘芋头,家有一丁即掘一摞,可以多掘,不可以少掘,取其子孙昌盛,瓜瓞绵绵之意。芋仔牛肉煮好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喝酒会餐,相互祝贺国泰民安、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来年好运。近年来,因会餐人数增大,村里要宰四头牛,分派牛肉到各户自行招待亲友。
近年来,节目日渐丰富。还有舞狮和武术表演。陈山人及其亲戚朋友,附近村民,连鹤山市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群众,都前来观赏表演。一连三个晚上,陈山七里,人山人海,其乐融融。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是鹤山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是陈山人一年中最隆重热烈的喜庆活动,也是陈山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东亚画坛巨擘”李铁夫是陈山村龙门里人,后成为饮誉国际的油画艺术大师。1946年,李铁夫回到家乡,这是他离乡59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为家乡的名泉“蟹眼泉”书写了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龙珠赛月夜增光”记述的就是他当年观赏舞龙时,“引龙人”挥舞金光闪闪的“龙珠”引龙前进,夜色光明无比的情景。他用餐时,亲自点的一道菜就是“芋仔煮牛肉”,借此菜回味孩提年代舞龙往事。可见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穷魅力!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