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等环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而且连续三天举行,场面十分壮观,远非春节元宵节的节庆活动可比拟。
1、造龙
陈山的香火龙,与众不同,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放在那里,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
龙头、龙尾先用大竹筒扎成骨架,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骨架外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龙身以麻绳、铁丝作为龙筋,用树枝叶包扎,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龙身长约80-100米,插香15000支。舞龙时,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开始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后,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显得非常壮观。
2、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
陈山舞龙活动惯例是在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一般廿一至廿四日左右)一连三晚举行。第一晚晚上8时在位于龙门里最古老的三世祖仲华李公祠(今陈山小学)门口操场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宣布香火龙活动开始,向人们发出了“香火汇龙”的讯号。数以百计的村民,一起涌向早已点燃的几堆木柴旁,把手中的一把把香点燃,再一支支均匀插在绵延百米的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安康,俗称“沾龙气”。长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之后,长者高喊:“起龙!”紧接着,百多舞龙者齐吼一声:“嗨,起!”这时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十数名村民踏着强劲的锣鼓节奏,首先簇拥起庞大的龙头,龙须、龙角、龙眼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龙身跟着左摆右晃地活动了一下“筋骨”;龙尾也在龙身后面扇着香火闪烁的阔鳍,整条火龙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3、大巡游
香火龙的龙头先对着公祠正门口拜三拜,之后便开始巡游。队伍前面,由儿童数十人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擎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龙鼓队,“引龙人”手持龙珠在香火龙前面引导,然后是巨型香火龙出动,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各里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以三头狮子殿后。沿途围观的群众数以万计。
巨大的火龙先经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巡行至公路,然后绕至回龙里,折入龙湾、龙怀、见龙三里,返回出发地点。巡行七条里约一小时。第二晚和第三晚的巡游路线不变,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以示“龙气”不断增长,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意、人寿也不断增长。
4、收龙(放龙入海)
第三晚巡游完后,香火龙回到学校,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这时,龙鼓急敲,香火龙在大操场尽情起舞,群众吆喝助威;天上烟花飞舞,五彩缤纷,地上火龙盘旋,金光闪烁,绚丽的夜景,令人叹为观止!舞龙盛会推上了高潮。最后,将香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寓示来年顺风顺水,风调雨顺。
5、饮龙酒
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离乡外出能回来的人(特别是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团聚一起“饮龙酒”。这是全村人的大会餐。主菜是芋仔煮牛肉。村里宰一头牛,派人到各家菜地掘芋头,家有一丁即掘一摞,可以多掘,不可以少掘,取其子孙昌盛,瓜瓞绵绵之意。芋仔牛肉煮好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喝酒会餐,相互祝贺国泰民安、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来年好运。近年来,因会餐人数增大,村里要宰四头牛,分派牛肉到各户自行招待亲友。
近年来,节目日渐丰富。还有舞狮和武术表演。陈山人及其亲戚朋友,附近村民,连鹤山市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群众,都前来观赏表演。一连三个晚上,陈山七里,人山人海,其乐融融。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是鹤山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是陈山人一年中最隆重热烈的喜庆活动,也是陈山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东亚画坛巨擘”李铁夫是陈山村龙门里人,后成为饮誉国际的油画艺术大师。1946年,李铁夫回到家乡,这是他离乡59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为家乡的名泉“蟹眼泉”书写了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龙珠赛月夜增光”记述的就是他当年观赏舞龙时,“引龙人”挥舞金光闪闪的“龙珠”引龙前进,夜色光明无比的情景。他用餐时,亲自点的一道菜就是“芋仔煮牛肉”,借此菜回味孩提年代舞龙往事。可见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穷魅力!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