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以后,虽然酒在祭祀活动中还是不可替代的,但酒的用途已经从圣坛慢慢走向人间。或亲朋相聚而畅饮,或友人长谈而对饮,或一人月下而独酌。摆脱了繁文缛节束缚的酒具,虽不及先秦时期的名目繁多,但后世的酒具中却凝聚了新的特色,中国古人将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审美投入到酒具中,因而这时的酒具不再是祭坛上冰冷而令人仰慕的礼器,而是日常生活中寄托了古人生活旧俗雅趣的实用品。特别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伴着对于酒的痴爱,将他们固有的善于审美的创造热情,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研究更精致的酒具中,以陶瓷、金属、玉器、珐琅、竹、木、牙、角、匏器等各种材质为酒具,将古人这种生活中悠然而雅致的情趣美在酒具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羽觞”始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延续至魏晋,以漆、陶、玉质为主。羽觞出现后,古人便将酒杯统称为“觞”,《礼记·投壶》:“请行觞”,是举杯相劝酒的含义,举杯时按照古人礼仪要双手执耳杯饮酒,十分郑重。《兰亭序》中记载的三月初三日文人聚集郊外河边进行“曲水流觞”,流觞用的“觞”就是这种酒杯。
玉壶春瓶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酒器,是宋、元时期较为实用的盛酒酒具,明清时演变为陈设品。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说,这里的玉壶买春便是用玉壶去买酒的意思。
倒流壶是独具匠心的一种酒具,发明于宋代。顾名思义,倒流壶在装酒时需要将壶倒置,从壶底中心的小孔内注入,壶底小孔与壶内的隔水管相通,隔水管上孔高于酒面。当酒壶正置时小孔不漏酒。壶嘴下有隔水的管壁,倒酒时酒不会溢出。倒流壶的出现展现了中国古人平凡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公道杯是产生于宋代的一款酒杯。它的造型十分讨巧,杯子中心是一高于酒杯的笑颜老者(有时也是个龙头),通常在老者胸前(或龙颔)位置会有一标志,如果饮酒者贪杯,斟酒超过了标记,杯中酒就会顺着杯底流出,不多久便酒去杯空了。有的公道杯还可用作饮酒时的行令,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款宜兴窑绿地粉彩公道杯。
十二月花卉纹杯是清康熙时期皇宫中使用的酒杯,在12件小酒杯上分别绘制了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共12种花卉,背面配以与各月花卉对应的诗句,别有一番韵味。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