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灯
弥渡花灯的表演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县各村庄的灯班自正月初一至初三到各村镇和县城的商铺、部门进行贺灯、报喜闹花灯(收回灯帖),城乡一派欢腾,到处充满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晚上,灯班到各家各户跳“门户灯”,跳门户灯是一种祈福许愿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跳灯时由狮灯打场表演庆贺,灯队进户进行祝贺表演。庆贺主人新春纳福,人寿年丰。祈愿主人招财进宝、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演结束,灯班要报“吉利”,主人要给灯班随喜“红包”,以示吉利和表谢意。凡贺门户灯,龙灯不能入户。
第二阶段则是以密祉正月十五十六的花灯盛会和铁柱庙的正月十五庙会为代表的节庆灯会。密祉灯会上会灯班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灯班排列顺序为:牌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小七姑娘、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压阵。在上会前各灯班都要到灯神前拜叩,祈求平安、顺利,才能上会。到了密祉大寺灯场,各灯班的狮灯、龙灯、鹤灯、蚌灯、凤灯、麒麟灯、彩船灯各显其能,整个灯场龙腾狮跃、凤飞鹤舞,小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打岔佬崴步轻盈,动作诙谐,男女老幼,不分亲疏、不计辈分,都在灯场上各显身手,使整个灯场呈现出万人花灯狂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原生态花灯庙会。
弥渡花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人们习惯上分为大唱和小唱。小唱俗称“过街灯”或“簸箕灯”,是由一群“小七姑娘”、“大脚婆”和一花鼓佬、一打岔佬组成的集体性歌舞。在灯班的行进中,由“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则边唱边舞,打岔佬在舞圈外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演唱内容多为花灯小调或折子戏。因这一表演形式是以围圆圈演唱,酷似弥渡特有农具“簸箕”,故名“簸箕灯”。花鼓是弥渡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故事情节。流传至今的有夫妻花鼓、苏州花鼓、凤阳花鼓、姊妹花鼓、老爷花鼓、城门花鼓等几十种不同内容、名称的花鼓。花鼓舞蹈由扬花鼓、拜花鼓、打花鼓三个环节构成,角色以花鼓佬、大脚婆为主。
花灯折子指的是弥渡各类花灯的形式通过不断的进化、提高、演变、吸纳了其它剧种诸如滇剧、花鼓戏、川剧、京剧等不断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传统花灯小戏,流传至今的有一百余个剧目,演唱的曲调分基本唱腔和插曲两大部分,曲调使用有一曲专用或多用,多数剧目都一戏多曲,多反映传统古典故事,宣扬惩恶扬善、扶贫帮弱、忠孝诚信以及人情世俗和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花灯传统剧目多无固定剧本,均靠花灯艺人口传身授,代代传承。所以,同一剧目会有多种版本和演法。
谢灯
谢灯是一年玩灯的结束。正月里闹完花灯,到正月十七日晚就进行谢灯——“送灯神”。送灯神开始,由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带着灯班唱着灯、跳着灯、翘着灯、崴着灯、耍着灯直到接灯神处,全体面对灯神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报吉利感谢灯神的庇佑,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然后,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皮解下骨架收好,全班人员静悄悄地返回供奉灯神处,收清各种服装、道具一并装箱,以待来年再用。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