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头
这一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演绎的是一个完整的民俗故事。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小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头的过程,就是人类原始的的折射。这个过程一般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进行了。
“灯头”产生后,接下来,就由灯头召集本村村民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灯彩扎裱、排练花灯、送达灯帖、募集财物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至此,玩花灯活动拉开了帷幕。
扎灯
在弥渡,每个村耍什么龙,舞什么凤,跳什么狮子,排什么灯彩,是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承载下来约定俗成的内容确定的。所有的花灯均用竹篾扎制,彩纸裱糊而成。首先,将划好的竹篾用棉纸条绑扎成各式灯彩骨架,再用彩纸裱糊,绘上相关内容的彩画图案,灯彩方才成形。其中,扁灯、桶灯、花瓶灯是每个灯班都必须扎裱的。扁灯,称“国灯”或牌灯,为一对,各绘“龙”和“虎”头形状,以示风调雨顺,驱鬼避邪;花瓶灯,喻祈天下太平(四季平安);桶灯,寓意国家和平统一(一统天下);日月灯,表达人类对日月的崇拜、敬仰,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还有莲花灯、鱼灯,以示“连年有余,清吉平安”。此外,还需根据当年的属象,扎制一盏属象灯,如丁亥年就需扎一盏金猪灯。其它诸如龙灯、凤灯、狮灯、鹤灯、彩船等等皆在扎制之列。
扎裱灯彩,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接灯
弥渡传统的玩花灯,首先要接灯神。灯神不接回来,是不能玩灯的。灯彩扎裱好之后,就要设“灯坛”接灯神了。弥渡玩花灯有“太平花灯”与“元宵花灯”之别,因此,接灯的时间先后不同,太平花灯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二三结束,因此在年除夕之前就举行接灯仪式了。在密祉一带,大闹花灯在正月十五、十六日两天,即元宵花灯,各村的接灯仪式大致都在正月十二、十三两天晚上进行。
接灯时,各村灯班及村民排起长队,先后顺序为:两个扁灯(也叫牌灯或“龙虎灯”)、狮灯、日月灯、桶灯、龙灯、花瓶灯、打岔佬、大脚婆、小七姑娘。悄悄的来到村口有水井或有水的地方,设一牌位,中奉“唐朝得道老郎神君之位”左右各奉“千音童子位”、“鼓板郎君位”。然后全体人员向牌位跪下,上香、三叩九拜,由文采、口才俱佳的人报吉利,领(舞)狮人抱一支公鸡,用鸡冠的血点龙灯、狮灯、凤灯的头、眼、耳等处,称为“点光”,祭祀完毕,接回灯神,狮、龙等灯队就全耍起来。打岔佬抱着灯神牌位在灯班之前,带领灯班从原路返回村中庙宇,将“灯神”供奉起来,直到谢灯。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