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的车或轿出发前,男方的家长点燃一捆于谷草,在新娘要坐的车或轿周围绕一圈,名曰“燎轿”。骑马的“报子”先到女方门前,下马后鸣放鞭炮,以示迎亲的花轿到了。女方“执事人”及亲属到门口迎接,“下书人”手捧大红帖,双手交给女方执事人。新郎下车恭立,执事人奉酒三杯,新郎饮一杯,其余两杯奠地,名为“下马酒”。女方设宴招待迎亲宾客,此时新娘梳妆打扮、改换服饰。此日新娘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系玉带,下着彩裙,裙边缀有闪闪发光的小铃铛(多为租赁),脚穿绣花鞋。新娘上轿前,先到锅台前向灶神叩头,名为“辞灶”,再撒一双筷子,表示不再吃娘家饭,然后由胞兄背上轿,或由舅舅抱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上轿前,女方家长亦“燎轿如。新娘被抱上轿时,放声大哭,名为“哭轿”。建国前,华县有这样一首《哭轿歌》:前年订婚刀割肉,今日出嫁火烧心。
这根铁锁谁制造?紧紧锁我身。
哭声很凄惨,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辛酸。现在结婚时尽管新娘也有哭的,但《哭嫁歌》却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表达的是喜庆中的惜别之情,如:爹妈从小养我大,今日就要去出嫁。丢下弟弟和妹妹,谁煮茶饭孝爹妈。哭得情真意切,听了使人动心。
送亲者为男方迎亲人数的一倍,必为双数,其中有送亲娘子二至三人,由新娘的姑姑、姨姨或嫂嫂担任,如果坐车,送亲娘子则与新娘及迎亲娘子同坐一车。女方亦备车两辆,一车坐人,一车送饭(为新人婚后第二天准备的饭食),同去的还有新娘的两个小弟弟,手拿红包袱,一个包袱包着装有钥匙、镜子、梳子、篦子等梳妆用品的红漆木匣子,另一个包袱包着一个红釉瓷的尿盆子,另外还要带一个绣花门帘,女方父母一般不送亲,只送至村口,称“送路”。
新娘的陪房,有些地方在结婚前一日,男方就要派人搬回。搬陪房时,需带上四样小礼。在高陵县一带,还要带去“开脸饭”,包括一对黑色小瓷碗(女方打成碎片,开脸时刮脸用),三尺布(擦脸用),一席饭和十个桢子馍。女方也要回赠四样小礼品。有些地方的嫁妆则于结婚的那天,随同新娘一起送往男家。陪房包括箱子、衣服、被褥以及桌上的陈设品。凡是贵重的东西,都锁在箱子里,用食盒抬着。其他物品放在桌子上,四角用红布包裹。搬陪房讲究一次搬完,并要在举行婚礼前把所有陪送的东西摆好。陪房越多,越显得娘家大方和富有,同时陪房的多少,也决定新娘在婆家的地位。因此富户人家的陪房讲究六抬、八抬、十抬,甚至二十抬的都有。有些地方无论几抬都可以,但却忌八抬,认为人死了才是八个人抬着去人葬的,故认为不吉。
一切准备停当,新娘的花轿在鞭炮声和唢呐声中起行。轿前是乐队和迎亲的队伍,轿后是“搬陪房的和送亲的队伍。轿的最前面有骑马的“报子”开路,并有一人手捧红色纸花沿途抛撒,如遇岔道、桥梁、庙宇、水井,须鸣放鞭炮惊禳,并用红纸压地,迷信的说法认为这样可使妖邪回避,确保一路平安。途中若是两家新娘的花轿相遇,称为“撞亲”,被认为是“晦气”,双方的花轿必须停下,各自的迎亲娘子拿出新娘的手帕或袜带互相交换,以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轿”(棺罩),就要遮红毡、鸣鞭炮,改道前行。在韩城农村,花轿距男方村口将近一里路时,“报子”要飞马先回,报知花轿快要进村了,男方派一“拉花童”,手拿一枝荆棘,上系几绺红布,前往迎接。途中将写着“一路平安”、“喜结良缘”的“路帖”贴在墙头和树上。拉花童与花轿相遇后,用荆棘将周围打三下,把荆棘枝扔掉,也有把荆棘枝拿回家,放到新娘屋顶上的。然后拉花童走到花轿前面,边走边放炮,从原路将花轿接至门前。花轿进村后,遇到碾子、磨盘、水井等,也要以红纸遮盖,表示镇邪。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