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县一带,新婚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拜过祖宗,要给诸长辈及亲戚行礼,谓之“认大小”。接着新娘的兄或弟来送油(一瓶头油),过去送油时担上“担盒”,商定“叫十天”(10日后叫新娘回娘家)的日期。担盒里若放蒸食100个,示意乘牲口来叫;若为200个,示意乘轿来叫。男方要按头一天送亲的人数,每人回赠“油轮”一座。建国后,担盒、油轮不时兴了,改为提皮包,象征性地送几对馍。
早饭后,新娘拿上烟袋,由姑或嫂带领,拜见本族长辈和邻里,俗称“认人”。出门前,新郎坐在炕沿上,新娘给新郎腰间系条长手巾,名为“长命巾”,边系边念:“左边三匝,右边三匝,把这花花头,别在哪哒?”新郎指指位置说:“就别在这哒,叫我妈看呀!”二人同走进母亲卧室,看毕,返回洞房,将手巾解下,双双出门。每到一家,由姑嫂介绍户主的辈份和称呼,凡是长辈,新娘都要行礼,并装烟点火,表示尊敬。长辈要赐赠“装烟钱”。拜完回家时,村人要耍新娘,让新娘走架起的梯子,谓之“过天桥”;或让新娘前边跑,新郎后面追,谓之“狗撵兔”;或让新郎背着新娘回家,谓之“张公背张婆”。
在关中渭北一些农村,娶媳妇的次日上午,新媳妇有人厨擀面之俗,主要是检验一下新媳妇的做饭技术,俗称“考媳妇”。客人人席后,新娘子人厨洗手擀面。乡朋亲友站在一旁围观,平辈的姑嫂弟妹和新娘嘻笑耍闹,故意在面上给她洒盐或玉米糁子之类,有的把擀好的面又揉在一起,叫她重新擀,用种种法子难为她,新娘子如果擀面的技术很娴熟,就会排除这些困难,把面擀得又长又细。人们哄闹一番后,共同品尝新娘擀的面。客人们一边吃面,一边还要说个四言八旬,赞扬新娘擀面的技艺。比如:
树上喜鹊叫喳喳,新娘入厨做茶饭,擀的面儿细又薄,下在锅里莲花转,盛在碗里摆牡丹,挑上筷子打秋千,吃在肚里缠线线。
从新妇揉面、擀面到吃面,都呈现出一派和睦、热闹的气氛。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