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是汉时新都(今四川成都一带)人,为西汉天文学家杨硕的后裔。其祖父杨春卿和父亲杨统皆继承先祖遗业,对天文、地理学说很有研究,史称"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杨厚的父亲杨统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还拜同郡郑伯山为师"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使祖辈所传秘方更得以发展完善。
相传有一年,州郡大旱,杨统便运用阴阳之法来消除灾情,使郡界之内果然普降甘霖,而郡界之外地区则滴水未落。知道此郡之内有高人存在,其他州郡的长官都跑来请求帮助,也全都如愿以偿。从此之后,杨统声名大震,朝廷也通过他预测,避免了许多天灾人祸,封他为光禄大夫。杨统还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写成专著两卷,留传后世,而其子杨厚则成为这种专业继承中的佼佼者。
杨厚是杨统续弦妻子所生的儿子,幼时就聪明好学,重义厚道,他发现母亲与父前妻所生的儿子杨博关系不睦,就托病疾不语不食。母亲知道儿子心中所想,便主动亲近杨博,改善关系,恩养加笃,杨厚这才喜笑颜开,使家中生活充满了生气和情趣。杨博后来以德才兼备而成为朝廷命官。
杨厚自小时就子承父业,对天文地理知识兴趣浓厚,深钻细研,取得了很大成就。汉永初二年(公元l08)太白星位置发生变化,并入北斗星行列,洛阳发了大水,久久不退。此时,杨统在朝中任侍中官职,杨厚随父住在京师。朝廷针对这一奇异的天象和洛阳发大水事走访杨统,杨统说自己年纪大了,耳聋眼花,不好再预卜此事,就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儿子杨厚,说杨厚已初通河图书,如果让他来解释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朝廷就派中常侍承制去问杨厚,杨厚回答说:"这是因为诸王子都挤在京师,而京师官职的数量、品级又容纳困难,应发遣诸王各还本国,这种现象自然会消除。"朝廷听从了杨厚的建议,太白星很快归位,洛阳的大水也在杨厚预卜的时间内退去。为此,杨厚被任命为中郎官。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