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加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显位,都是满汉各半。在这“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日久天长,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了,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苏淮阴等地民俗说这个传说始于秦始皇赢政,为避讳,民间就把每年的第一个月改称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否则就有血光之灾。而四川建始县人说,正月不剃头,否则叫“正无发(法)”。
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正月也不剃头,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他们“妈妈例儿”(也写作“妈妈论儿”,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也认为“正月里剃头妨害舅舅”。可见这是人类古俗的孑遗,不过在民族矛盾加剧时却赋予了新的内容,以旧俗假托故国之思罢了。
中国人对烧饼的喜爱好像是不分南北的,据史书记载,烧饼最早是班超出使西域时带来的《续汉书》中就有记载:灵帝好胡饼。这“胡饼”,指的就是今天的烧饼。尽管这几乎是生活中最平凡的食物,但是在中国人手中,也因各...
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夏历第一个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多吓人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直至夏历二月初...
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是古代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来的纯手工的精美艺术品,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各地传统风俗的体现。中国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品。北京手工艺术品:北京...
独龙毯用途很多,白天可当衣服穿,晚上又可作被子盖,远方的朋友来访,它是最好的纪念品。青年男女们还把那精心编织的独龙毯作为情物互相馈赠。一床讲究的独龙毯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
东川市市花—白兰花白兰(学名:MicheliaalbaDC.):常绿乔木,高达17米,枝广展,呈阔伞形树冠;胸径30厘米;树皮灰色;揉枝叶有芳香;嫩枝及芽密被淡黄白色微柔毛,老时毛渐脱落。叶薄革质,长...
崇山,又名丛山,位于昌乐县城东南40公里,因山有石柱酷似男性生殖器官而闻名,被尊称为石祖。古代人们崇拜石祖,并在崇山上修建了百子殿等庙宇,来此供奉香火,祈求神灵保佑多生孩子,家族兴旺,生生不息,这就是...
赤山春节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胶东传统民俗过大年的中狂欢日,通过春节庙会的举办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胶东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展示历史悠久、内容广博的胶东民间年俗文化,丰富民间庙会的文化内涵,活跃“渔...
博爱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又称南北所街。海口有若干条老街,博爱路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明朝洪武28年,海口筑城。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称城内大街。1924年,海口拆墙建路,使之自南向北通抵水巷口,为纪念...
空厢寺原名定林寺(又称熊耳山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约53公里。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例举几种头饰,以飨读者。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