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天贶就是天赐的意思。这天,有晒棉衣、晒书籍、晒毛料等风俗。有心的姑娘在这天晒上一碗豌豆,然后用井水泡上。放在既通风又不让太阳直射的地方。到了晚上,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把豌豆苗拿出来照一照。这样生出来的芽苗,既壮实又肥嫩,高达1~2尺,名为“巧芽”。
七夕,当天下午,姑娘们把自己精心炮制的“巧芽”,拿出示众。并在巧芽周围缠几道红丝线(或用红纸条)端端的置放在织女像的前边,作为节日珍贵的献礼。
最后,众姑娘围坐在织女像前,焚香,跪拜,行大礼。然后各人把自己的“巧芽”,挑出几根来,用花剪剪成一寸长的短节,投放在清水盆里,视巧芽所呈现的形状卜人的巧拙。若像一苗针、一条线、一朵花,就认为那位姑娘心灵手巧;若像一根椽、一条檩,就认为那位姑娘手笨、愚蠢。
“接牛女泪”的风俗始于唐代,以后各个朝代都继承,且多有人仿效而行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夜,姑姑、媳妇将采来的七色鲜花,散放在水盆里。对空焚香祷拜。同时,将七色鲜花水盆放在庭院、天井或屋顶上,承接夜间露水洗头发,可以使头发乌黑而有光泽。
“穿七孔针”的风俗兴于唐代,至今陕西广大农村,仍有流传。七孔针形如篾子,有七孔(或二孔、三孔……不等),专为“乞巧”之用。现时七孔针失传了,多以绣花针代之。“乞巧节”一群姑娘坐在“乞巧棚”内,手执绣花针和彩色丝线,当场比赛绘绣本领。看谁的手儿巧、穿针快。谁家的绣花技术就是好。
“看蜘蛛网”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唐代。宋、明、清以至建国后,在陕西的农村中,仍可看到有这样的活动。是在“七夕”,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内。翌晨,观看其结网情形,以卜巧运。有的人家把蜘蛛放在葡萄架上或瓜果上,视其结网情况,予卜巧运。
“瓜田听诉”的风俗,始于唐代,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仍在流传着。农历七月初七日的晚上,一群姑娘跑到村边的瓜田地里或葡萄树下。这时,夜阑人静,万籁无声。痴心的姑娘倾听着织女与牛郎的窃窃私语。
流行于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在乞巧节时,人们用蒜辫编成一个仙女,脸部贴上纸,画出眉眼,让她坐在凳子上,脚下放鼓一面。当人用绳子牵动仙女双脚时,鼓就响了起来。与此同时,乞巧的姑娘、媳妇们每人手握两个小瓷碗不断地磨擦碗边。时间长了,看谁在磨碗的进行中打瞌睡,就被讥笑为笨人;看谁磨碗到最后,一直精神抖擞不打瞌睡,就被人们誉为“巧女”或“巧妇”。
赛巧会的风俗流传很久,但西安市灞桥区的赛巧会,做到了“推陈出新”,使节日风俗增添了时代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改革迅速发展,妇女们的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她们认识到“巧”是由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并非乞巧所赐。因此从1986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起,将“乞巧节”改为“赛巧会”。会上展出了姑娘、媳妇们的针织、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科技成果等。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成果展览和比赛活动,通过评比,表彰奖励了一批巧姑娘和巧媳妇。
七月七,乞巧节,梧桐开花香四野。
花儿开,树儿摆,快把七姐接下来。
七姐姐,下凡来,尺子剪刀都拿来。
尺子量,剪刀响,精心裁剪新式样。
我给七姐献蜜桃,七姐教我缝旗袍。
你给七姐献李子,七姐教你纳底子。
她给七姐献南瓜,七姐教她学绣花。
瓜桃梨儿枣,年年来乞巧;
谁个手艺高?明年七夕瞧!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