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镇鱼子村大阳坡的半山腰上,有一个老龙洞,又名金鹅洞。据传此洞原住有一条老龙。明朝万历年间,老龙到各地游玩,适逢京城发生火灾,殃及皇宫,老龙立即腾云施法布雨,大火立时熄灭。明神宗闻知后,龙心大悦,立即敕封老龙为“宣化龙王”。清朝乾隆年间,时值万盛及周边地区大旱,老龙显身腾云施法,降雨救灾。乾隆帝于是敕封老龙为“金角老龙王”,并赐亲笔御书匾额一幅,悬挂于龙王庙中,可惜该匾额在文革时毁坏。该老龙还先后被康熙帝封为“普济龙王”,光绪帝封为“显应龙王”等。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庆知事敬献“护国佑民”匾额,并题有一幅对联“吐雾兴云功参造化,救灾捍患道济古今”,至今仍挂在老龙洞洞口。金鹅老龙洞由此名声大噪。“文化大革命”时,老龙洞旁的龙王庙被毁。三年前,当地村民集资,在原址上又建成新的龙王庙。
自明、清以来,每逢天旱,南川、桐梓、綦江县甚至江津邻近地区的民众,都来老龙洞“请水”,祈求老龙王降雨救灾,据说十分灵验。自此,“请水”“还水”的祭祀活动逐渐变成一年一度的“水龙节”。
旧社会水利设施很少,农民“靠天吃饭”。天旱年间,来老龙洞请水的队伍络绎不绝,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四五百人,有时还有地方官吏同行。人们抬着用黄荆、儿条扎成供奉请水锡壶的“雨轿”,张旗打(皇)伞,民间乐器吹吹打打,人们手捧“拜香”“顶经”(竹片上夹着黄裱纸),光头、赤脚在骄阳下一路跪拜。
龙口是请水的地点,离地面半人多高,有一人大小,洞边白色的钟乳石,宛如龙牙,阴河从中流出。洞师从龙口中请水,盛满水的三锡壶在龙口旁石蹬上盖上盖,用黄蜡密封好,法师再卜卦问明何日降雨,然后才鼓乐齐鸣,请“圣水”升轿。据传,升轿时,锡壶内就有水冒出,此时,天就开始下雨。
綦江、桐梓、江津等地来请水回去,要路过青年乡后河坝金鹅河,因金鹅洞与老龙洞暗通,到此地时,不可先动音乐,否则水被撤回;经过白鹭垭,上有玉皇殿(又名灵通寺),亦不可吆喝开道。走过这两处,方能鼓乐齐鸣,父老乡亲沿途摆香案欢迎,极为热闹。水请回去后,还要设香案供奉锡壶,待大雨过后再送往老龙洞。
传说五月二十日是龙王生日,每逢此时,乡民都齐聚老龙洞龙王庙,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
解放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这一套带有迷信色彩的“请水”“还水”活动,水龙节也逐渐衰落。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