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俗称“五日节”。它源于崇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是人们入夏卫生防病的节日。
初一吃米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螺指海滩出产的螺丝钉状贝类),初四插艾,初五沐浴,有时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天若天气晴朗,家家户户将棉被、衣服摊在阳光下曝晒,藉以杀菌消毒。妇女要到山坡、田野、果园、河边……去采枝叶和割草。据说这天百草清幽,特别经午时阳光照射,芬芳无比。用“午时草”熬汤,让人沐浴能驱除百病,有人把“午时草”晒干保存,留待小孩满月时,熬汤让产妇、婴儿沐浴,青年男女结婚前夕,熬汤,沐浴。
“午时草” 熬汤时,同时放进一些连枝带荚的黄豆(“六月豆”也叫“早豆”)、蒜头、禽蛋若干枚,枚数应据各户人数多寡而定。熬煮之水,放在庭中晒太阳,意在吸收午时阳光和空中精气,过午熬汤。熬汤前,把“午时草”放进锅内,禽蛋、黄豆、蒜头放在“午时草”上,倒入经过日晒的清水煮开。
揭开锅盖,先把蛋、豆、蒜捞起,用盆、碗装着晾,蛋用小盆装拿去祭祀鬼神,豆、蒜让人先食。大人一定要吃蒜,据说人吃了煮“午时水”的蒜,被雷阵雨淋(“淋西北雨”)少得病。凡是读书的小孩,也哄他们吃。再把锅里的“午时草”捞取干净,“午时水”让全家人沐浴。大人给小孩洗澡后,将煮熟的蛋放在小孩身上滚几下,口哼莆田方言:“多吃午时蛋,全身肥囡囡”;又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面画“王”字,并擦腋下,肚脐、耳朵、鼻孔等处,意在驱毒避邪;再分给蛋、桃,装入用五色线编织成的网袋内,与布扎小虎同挂他胸前,然后再吃“午时水”煮的食物可清肠解毒,胸挂五色网袋和布扎小虎可避邪。
女孩腰缚肚兜,红肚兜上用多色(一般用五色)丝线绣上五毒动物:虎、蛇、蜈蚣、壁虎、蜘蛛,表示以毒防毒。
端午节中午,一般各家各户都煮面条吃,饮上几杯雄黄酒。近代有的人家也吃水饺,扁食等,以其他的酒替代雄黄酒。
这一天,妇女可忙得过呛。割午时草、烧午时水,房间里大扫除,每个角落喷洒“雄黄酒”,并备“蚊炉”,装入“砻糠”(谷壳),加入苍术等中药,点火煽出烟雾熏蒸,燃点蚊香等,用以消毒防虫。
女子出嫁后第一年,嫁家要送“五日节”礼物,除送粽子、米糕外,另给女儿和女婿衣服各一套,给女儿的婆婆、嫂嫂每人红肚兜一个。
这天午后,男男女女穿上节日盛装,前往观赏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活动。龙船有老船(雄龙)、齐头船(雌龙)各一艘。船头翘起,船身宽度可容两人并坐,长约3丈。每艘船可坐26人,敲锣、打鼓的各一人,船尾掌舵的1人,船中放小菩萨神像一尊,意在保佑平安。
船首龙头颈下彩面龙鳞,船身彩画八骏和鲤鱼。每把船桨上写“村名胜境”。船尾的橹,一面写“果然夺得锦标归”,另一面画上大鲤外,再写上“村名胜境”。老船头用优质的樟木雕刻成龙头,龙头凿两个龙眼,套上木雕活动眼球;龙口张开,中间挂上一龙舌。舌上挂一粒圆木球,龙头顶上插上一对鹿角,颔下挂上白色的龙须(现在多用白塑料丝加工)。龙船划动时,龙眼珠、龙口木球一齐滚动。齐头船只用鲜艳颜料在船头画个龙头就行。
龙船上插“村名胜境”的旗帜。划桨法有老鹰桨、督浆两种。老鹰浆要求船桨工出水面时要齐胸,督桨只要求一上一下直划。境内都采用督桨法。
水手要服从锣鼓指挥。沿岸观赏的人呐喊鼓劲。乡老派人把各户捐献的糯米煮成“福饭”,连同咸菜片挑往沟岸,让划龙船的人放开肚皮吃(吃时把“福饭”捏成拳头大的一丸,吃完再捏)。围观的老妪向划龙船的人乞取“龙船饭”给小孩吃,说是吃了会保平安。下午4—5时竞渡结束,将龙船抬进社内架起。
本境龙舟竞渡,明清时代就有此俗。后因划龙船经常发生械斗,甚至竖起“黑旗”、“白旗”,拉帮结派。此是陋俗。
莆田民间的封建械斗可追溯到南宋时代。著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致郡守杨编修》信里就曾写道:“莆之民惇兵脆,本无强悍。迩来官府姑息,小小争端,不分曲直,而惟党聚之为畏,安坐拱手,养成啕嚷叫呼之骄。一夫奋跃,百夫持挺而趋,不特尺籍伍符也。田里之间,骎骎有之矣。”
刘克庄的话道出了南宋官府对民间争端“安坐拱手”的姑息态度,也揭示出封建械斗发生的根源和本质。而在乾隆《莆田县志》里,也有关于明代莆田“南北洋争水,有操戈相杀者”的记载。可见莆田的民间封建械斗由来已久。到了清代,莆田的封建械斗愈演愈烈,甚至形成了乌白旗两大派势力的械斗。
据邑人陈池养考证,莆田的乌白旗始于清道光十八、九年。其初随联合各小乡与大乡斗,渐联渐多,而大乡亦复相联系。至道光二十五年,旗分乌白。而乌白旗之名大著。本是中立派的,其后与乌旗合者为乌旗,与白旗合者为白旗,纵横几十里,甚至跨县,战争不息。较明智者,竖红旗,守中立。
引发乌白旗械斗的事端很多,诸如:墟集上权利不均的争闹,渡口上揽客货的纠纷,沿海沙田种植的争利,侵田占地的争执与水利疆界的互不相让,迎神赛会越出境界,龙舟竞渡的借故生事,择地盖房,营坟的迷信风水及调戏妇女引起祸事等等。这些事端一旦发生,往往动辄连结乡村,置枪炮,请武师,成群结队,多至千人,少亦百人,对敌交锋,至于斗毙多命而不悔。”
乌白旗械斗的结果自然是双方群众两败俱伤,从中渔利的则是村中鼓动械斗乡绅,土豪及办理案件的封建官吏。
送“虎蛋”是本境过去农村的一种习俗(兴化农村皆有),结为伉俪的女方每年端午节前夕,总把“虎蛋”送给男方,希望早生贵子,子如虎壮,“虎仔”满堂。“虎蛋”是“虎”和“蛋”两样东西。“虎”乃印有老虎图案的纸张,分黄、红、绿三种颜色,用比牙签大一点的竹条将纸张贴成的“小虎子”。“蛋”也只是通常的的鸡蛋或鸭蛋。送蛋数量的多寡取决于这对亲家的结婚时间,新婚的亲家送的蛋数,要比男方该分的户数略多,平常的为40个左右。有人戏称:这是一场“祈福接力赛”,从结婚生孩子到孩子结婚,一送就是二十多年,而后又把这一“接力棒”传给儿子的亲家。
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金田起义前桂平紫荆山曾经发生一件关系太平天国前途命运的大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冯云山在紫荆山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突然被捕入狱,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组织涣...
“把玩”既是一个名词,指能握在手里触摸和欣赏的玉器雕件或核雕等。又是一个动词,握在或置在手中赏玩。“把玩”源于汉隋,最初是在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间把玩,逐渐扩散到其他各社会阶层,经过两千多年...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