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随着温度的增高,汗液排量的加大以及室外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和经常久坐的白领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液过多流失,会导致人体内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但不运动也不利于心脏健康,怎么办?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阴花间散步,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觉得睡眠不足。这时午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在养心。午睡时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做做转眼球的练习,不但会提高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具体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很多人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晚上梳头的很少。这里教大家一个新的梳头方式,不是用梳子,也不是普通梳法,而是用手指,“拿五经”。怎么做?先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回家略作休息以后,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调节神经功能,新陈代谢。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今年立夏的准确时间为5月5日10时20分。每年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开始。从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气候变化: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
立夏习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在民间,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来进行祈福和祝愿,如吃"立夏蛋"、"称人"、"斗蛋"等。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气的,为此民间有不少关于“福气”的讲究,比如耳垂大的人有福气、嘴厚的人有福气、过年时“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这些古老的风俗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民众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