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shē zú)的岁时风俗在总体上有三大特点:
其一,与盘瓠(hù)传说、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联;
其二,与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其三,与汉族社区的岁时风俗相融合。
畲族的时令和节日与汉族一样,以农历计时,二十四节气分段,有鲜明的季节性。而且,由于散居民族的聚落的特点,畲村的岁时风俗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族的独特性。春季节日包括春节,二月初二会亲节,三月初三乌饭节。春节即“新年”,俗称“做年”。畲家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正年”,俗称“五日年”。有的畲村认为初一至初八为“正年”,俗称“上八日”。但春节活动往往延续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或正月二十日,甚至于月底。元旦交子时,畲家认为新年伊始,户户选出一人,洗净手脸,争先“放头炮”(俗称“开正”)、“开头门”、“点头香”、“汲新水”(俗称“龙头水”),每家以争第一来“接年”。家庭主妇则早起扒开灶堂中的“隔年火种”,堆上透干柴草,不吹不煽,让其自燃,俗称“做热年”。
正月初一举行“讲酒会”,老人唱《高皇歌》讲畲族历史。小孩则走入竹林里“摇竹娘”,他们双脚并立在粗壮的毛竹前,扶着绿竹摇动,边摇边唱:“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正月初二为“赶山发铳”日,村中青壮年男子扛土铳带猎狗,上山开铳,报祝猎神。正月初五“开年驾”。广东畲族称为“出年挂”,他们在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挂”。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正月初五早晨,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埘,鸭窝,猪舍,牛栏,羊圈都一一清理。农历二月二是会亲节,这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以歌会亲友。农历三月三为乌饭节,又称“称歌节”。畲族乌米饭传说之一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这天,畲民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然后吃乌饭,办歌会,山歌盘答,通宵达旦。
夏季节日包括牛歇节,五月节,晒伏节,封龙节等。农历四月初八为牛歇节。是日凌晨,畲民牵牛上山吃露水草,俗称“玉露仙草”,又把牛牵往水边,用竹制的牛梳洗刷牛身,以除虱定心。并解缰卸犁一天,拿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又以米粥或番薯丝粥等精细饲料喂养,以酬耕作之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为畲家一重大节日,习俗略同于当地汉族,裹粽子,敬祖宗。但畲村裹粽样式不同,三角粽极少,有的地区如福建福安畲区不裹此粽,多裹“菅粽”,菅粽圆柱状,上扁下圆,用菅草叶条扎成5节,意为“五月节”。也有横枕式的“横巴粽”。有的畲村五月初四过节,或者五月十五过节,称“小端午”。农历六月初六为晒伏节。相传是日为龙王晒鳞日,凡这日晒过的东西,不会发霉和虫蛀。此外,凡饲犬的畲家,也要牵犬于溪流洗浴。
“夏至”日过后,以地支逢“晨”的日子为分龙节,亦称为“封龙节”。是日畲家忌持铁器,忌挑粪水,以免惊吓和污秽龙公,祈望是年风调雨顺。
秋季节日包括中元节,中秋节,元帅节,重阳节等。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或“鬼节”。是日,畲村开启祖牌,祖谱,祖图,备全猪全羊置于祠堂,众厅或祖厝祭拜。祭祖后吃“太公饭”。在此节前后,畲民结伴上山行猎,称为“秋社”或“秋猎”。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畲家祖公秋祭日,蒸千层米糕。此节前后,每户畲家秋收开镰日,都要“尝新米”。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祭祀田公元帅后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畲家男女爬山登高,成群结队结伴而行,并定点举行歌会。家家户户蒸制“重阳糕”。
冬季节日包括圆冬节,谷神节,冬节,做大年等节日。“立冬”日为圆冬节,又称“加冬节”,畲家杀鸡宰羊,并加滋补草药烹煮,合家饱食进补,俗称“补冬”。
每年秋夜后,闽东畲村有谷神节。秋收后,谷物归仓,设供品敬谷神,并举家会餐,俗称“理园埕”。冬至日为冬节。是日为“天赦日”,畲村户户以糯米磨粉,拌和水,捏成半月形“黄米果”,以萝卜丝,咸肉等为馅,此食品作礼品馈赠亲友。冬至的前一夜,合家团聚,人人动手搓糯米汤圆,俗称“搓圆”。冬节日,以汤圆祭祖,同时,将汤圆粘于农具,粮仓,牛头,牛身,牛尾各粘2个汤圆,不结果的树木也须粘贴。拾骨重葬也多择于此日。
除夕,又称“做大年”。是日,家家户户打扫干净房屋,贴新对联,粮仓及坛坛罐罐,刷上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畲家还蒸制“黄米果”又称“黄金糍”。当夜“吃隔岁”时吃去部分黄米果,余者藏入谷柜,至正月十五再取出食用,称“隔岁有余”,黄米果可吃至三月清明。
厨房炊煮结束,要挑1根碗口粗的楮木放入灶里燃烧,并用炭火掩住,留作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称“隔年火神”。除夕夜,小孩环坐炉火旁“守岁”,长辈教他们唱祖公歌。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会亲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是日,散居在福建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的畲族,都集中到祖居地,即福建省鼎县的双华村、福安县的后门坪、宁德县的猴盾村,访亲会友,互相问候,对唱盘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
: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除夕(畲语叫“州晚”),家家户户的火炉塘煨着又大又干燥的柴头,一直焖到年初一,谓“隔年火种”。
:福建、浙江、广东省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
:每年农历五月中旬举行的分龙节,是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按习惯是“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此节日至今流传不衰。现在,已发展成为畲族歌节。1986年6月29日,福建省在福安县城举行了首次畲族歌会。邀请了浙江、广东、江西省畲族歌手参加。为期三天。盛况空前。
补注:
畲(shē,意为刀耕火种)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