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shē zú)的岁时风俗在总体上有三大特点:
其一,与盘瓠(hù)传说、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联;
其二,与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其三,与汉族社区的岁时风俗相融合。
畲族的时令和节日与汉族一样,以农历计时,二十四节气分段,有鲜明的季节性。而且,由于散居民族的聚落的特点,畲村的岁时风俗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族的独特性。春季节日包括春节,二月初二会亲节,三月初三乌饭节。春节即“新年”,俗称“做年”。畲家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正年”,俗称“五日年”。有的畲村认为初一至初八为“正年”,俗称“上八日”。但春节活动往往延续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或正月二十日,甚至于月底。元旦交子时,畲家认为新年伊始,户户选出一人,洗净手脸,争先“放头炮”(俗称“开正”)、“开头门”、“点头香”、“汲新水”(俗称“龙头水”),每家以争第一来“接年”。家庭主妇则早起扒开灶堂中的“隔年火种”,堆上透干柴草,不吹不煽,让其自燃,俗称“做热年”。
正月初一举行“讲酒会”,老人唱《高皇歌》讲畲族历史。小孩则走入竹林里“摇竹娘”,他们双脚并立在粗壮的毛竹前,扶着绿竹摇动,边摇边唱:“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正月初二为“赶山发铳”日,村中青壮年男子扛土铳带猎狗,上山开铳,报祝猎神。正月初五“开年驾”。广东畲族称为“出年挂”,他们在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挂”。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正月初五早晨,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埘,鸭窝,猪舍,牛栏,羊圈都一一清理。农历二月二是会亲节,这天闽东浙南畲村都定点举办歌会,畲家诸姓相聚一起,以歌会亲友。农历三月三为乌饭节,又称“称歌节”。畲族乌米饭传说之一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这天,畲民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然后吃乌饭,办歌会,山歌盘答,通宵达旦。
夏季节日包括牛歇节,五月节,晒伏节,封龙节等。农历四月初八为牛歇节。是日凌晨,畲民牵牛上山吃露水草,俗称“玉露仙草”,又把牛牵往水边,用竹制的牛梳洗刷牛身,以除虱定心。并解缰卸犁一天,拿泥鳅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又以米粥或番薯丝粥等精细饲料喂养,以酬耕作之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为畲家一重大节日,习俗略同于当地汉族,裹粽子,敬祖宗。但畲村裹粽样式不同,三角粽极少,有的地区如福建福安畲区不裹此粽,多裹“菅粽”,菅粽圆柱状,上扁下圆,用菅草叶条扎成5节,意为“五月节”。也有横枕式的“横巴粽”。有的畲村五月初四过节,或者五月十五过节,称“小端午”。农历六月初六为晒伏节。相传是日为龙王晒鳞日,凡这日晒过的东西,不会发霉和虫蛀。此外,凡饲犬的畲家,也要牵犬于溪流洗浴。
“夏至”日过后,以地支逢“晨”的日子为分龙节,亦称为“封龙节”。是日畲家忌持铁器,忌挑粪水,以免惊吓和污秽龙公,祈望是年风调雨顺。
秋季节日包括中元节,中秋节,元帅节,重阳节等。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或“鬼节”。是日,畲村开启祖牌,祖谱,祖图,备全猪全羊置于祠堂,众厅或祖厝祭拜。祭祖后吃“太公饭”。在此节前后,畲民结伴上山行猎,称为“秋社”或“秋猎”。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畲家祖公秋祭日,蒸千层米糕。此节前后,每户畲家秋收开镰日,都要“尝新米”。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闽东畲族供奉田公元帅者皆行“元帅节”。祭祀田公元帅后举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畲家男女爬山登高,成群结队结伴而行,并定点举行歌会。家家户户蒸制“重阳糕”。
冬季节日包括圆冬节,谷神节,冬节,做大年等节日。“立冬”日为圆冬节,又称“加冬节”,畲家杀鸡宰羊,并加滋补草药烹煮,合家饱食进补,俗称“补冬”。
每年秋夜后,闽东畲村有谷神节。秋收后,谷物归仓,设供品敬谷神,并举家会餐,俗称“理园埕”。冬至日为冬节。是日为“天赦日”,畲村户户以糯米磨粉,拌和水,捏成半月形“黄米果”,以萝卜丝,咸肉等为馅,此食品作礼品馈赠亲友。冬至的前一夜,合家团聚,人人动手搓糯米汤圆,俗称“搓圆”。冬节日,以汤圆祭祖,同时,将汤圆粘于农具,粮仓,牛头,牛身,牛尾各粘2个汤圆,不结果的树木也须粘贴。拾骨重葬也多择于此日。
除夕,又称“做大年”。是日,家家户户打扫干净房屋,贴新对联,粮仓及坛坛罐罐,刷上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畲家还蒸制“黄米果”又称“黄金糍”。当夜“吃隔岁”时吃去部分黄米果,余者藏入谷柜,至正月十五再取出食用,称“隔岁有余”,黄米果可吃至三月清明。
厨房炊煮结束,要挑1根碗口粗的楮木放入灶里燃烧,并用炭火掩住,留作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称“隔年火神”。除夕夜,小孩环坐炉火旁“守岁”,长辈教他们唱祖公歌。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会亲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是日,散居在福建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的畲族,都集中到祖居地,即福建省鼎县的双华村、福安县的后门坪、宁德县的猴盾村,访亲会友,互相问候,对唱盘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
: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除夕(畲语叫“州晚”),家家户户的火炉塘煨着又大又干燥的柴头,一直焖到年初一,谓“隔年火种”。
:福建、浙江、广东省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
:每年农历五月中旬举行的分龙节,是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按习惯是“夏至”过后逢辰的一天。此节日至今流传不衰。现在,已发展成为畲族歌节。1986年6月29日,福建省在福安县城举行了首次畲族歌会。邀请了浙江、广东、江西省畲族歌手参加。为期三天。盛况空前。
补注:
畲(shē,意为刀耕火种)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
老人过寿法门有哪些1、老人过寿以虚岁50岁、60岁、66岁、70岁、77岁、80岁、88岁、90岁、99岁及百岁以上宜大过,虚岁50岁之前,无论家族多么显赫,也不见建议大过寿辰,大摆寿宴。其中66岁、...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恰好从县城中心穿过,这里被称为“回归之城”,“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北回归线穿城而过,造就了奇特的北回归线文化...
在北京市朝阳门外,有一条神路街,这条街南起日坛公园,北至东岳庙,它的名字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东岳大帝在民间传说中是主管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的神灵。明清两代,每年农历...
相传女娲之女降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女娲忌其饿坏,故取名娥娘。不吵不闹,沉睡不止,却不见生长。女娲深忧,盘古送来绿罗裙茶,劝慰道:“初闻绿罗裙,神长一百天。再闻绿罗裙,一生得平安。”女娲将绿罗裙茶放...
每个人身上都有体毛,体毛的作用很多,最大的就是抵御细菌。虽说人和动物都含有体毛,但是人类不像动物那样体毛长而密集,但是总会出现几个特例,比如下面的这位世界上体毛最长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猿人呢。下面...
泊莲寺又名泊莲禅寺,位于河北省泊头市肖圈村,建于2005年。泊头河北省的鸭梨、 金丝小枣之乡;西靠古运河,北临沧州,南依吴桥,(杂技之乡)东屏京沪铁路。泊莲寺的兴建,是为满足本地区的广大信众的愿望,提...
在梅山师教的请神科典里,各种神仙或列聖的名号都能在各种古代书籍或电视戏剧中见到他们的身影,唯独张五郎祖师例外。而有关张五郎祖师的传奇故事,在各佛、道、师教的师傅中间和民间社会底层,却不论老少妇孺皆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