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南腹地的安仁县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据说使用耕牛犁田种地做法,最早就是来源于安仁这个地方。
相传炎帝神农带领他的八个随从和玉帝所赐神狗进入安仁,看到遍地都是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很多药材在别处都没有,他们异常的高兴,于是忙于尝百草,识药性,救治黎民百姓。
一天,他们来到熊峰山上采药,只见半山腰的古树丛中有一头高大威猛的黄牛躺在地上,看见神农一干众人到来,就对着他们发出痛苦的哀鸣声,神农知道必有缘故,就带着随从和神狗去察看究竟,原来这牛四腿肿胀得水桶般粗大,无法站立,料想是摔折了腿所致。神农就马上从林中采来一把草药,捣碎后敷到牛腿上,约莫半个时辰那牛就站了起来。神农他们就又往山顶攀爬去,去寻找传说中的千年灵芝,不想到那黄牛也赶忙紧跟了上来,亦步亦趋,一直跟到山顶,从此,大家看见神农他们的队伍中又多了一头颇有灵性的神牛。
又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刚刚放亮,神农就整理好行装,赶往另外一处地方去采药,途中笠斗岭(今神农广场)时,看见一群山民正紧紧围在一起干活,看上去十分吃力,神农他们感到很奇怪,就走近去看个仔细,一打听,原来是在开垦土地准备播种。
看着大家干活这么辛苦,神农要随从们想办法帮助山民排解困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站在他身边那神狗蹦蹦跳跳,神牛连连发出“鉾鉾”之声。神农若有所思,就从树林中砍下几根树枝,削成一套尖锐器物,又砍下一捆藤蔓,三五下拧成藤圈,再用一根藤蔓把那套尖锐器物和藤圈连接上。正在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只见神农把藤圈往神牛背上那高耸处一放,那神狗更是心领神会,就欢快的走在神牛前面,引导着它往前走,那尖锐器物所到之处,坚固的土地就被翻开成一垄一垄,不一会,一大块山地就开垦好了,目睹此情此景,众随从和山民们连连叫好。
历尽千百年改进,就有了我们后来见到的耕牛拉着铁犁耕田种地的方式。尽管科学不断发展,耕种方式不断变化,这里的人们始终铭记着神农和他的神狗、神牛的无量功德,每年春天播种季节来临时,各家各户往往都会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由家中男性老农端着茶盘盛上的一碗米饭、一碗猪肉,虔诚三叩首,再焚香烧纸,行敬奉神农和神牛、神狗之礼,主人家都会夹上三大猪块肉犒劳自己家的狗,同时,还要“请”出年前已经收藏的犁、耙和牛栮,用纸钱逐一去熏一遍。
乡村则是要择一吉日,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缅怀神农,敬奉先祖,拉开当地农村春耕的序幕,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近十多年来,安仁县每年举办的神农文化节(赶分社)暨油菜花节,举行开耕仪式是其中的重头戏,届时,十里八乡的老乡们纷纷赶到现场,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舞起长龙,欢庆这一时刻的到来。乡亲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举行祭拜仪式,在田边会摆开长桌,放上牺牲和五谷,焚香鸣炮,由推举出来的尊者或长者宣读祭文,祭文内容主要是缅怀神农丰功伟绩,称颂神狗、神牛对人类的大德,寄托一年美好希望。随后,往往选择当地最熟悉农活的老农,给最健硕的耕牛戴上红花、挂好犁具下到一块水田里开耕,这时候,头带斗笠、身披蓑衣的老农手握犁把,挥动牛鞭,驱动耕牛奋蹄向前。犁铧翻起肥沃的泥土,激起阵阵水浪,也将的开耕仪式带入了高潮。在古风古韵的开耕仪式中,农民朋友犁下了一年中的第一垄稻田。(张扬践)
耕,《正字通》释义,治田也。《说文》释义,按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耜耕是指用耒耜耕作。耒耜(拼音:lěisì)是中国传说中由神农氏发明的中国最早的两种翻土播种用的农具。《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农事开始的象征。春分节举行开耕活动,是人们为纪念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的伟大功绩而传承下来的仪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政府通过一系列迎春礼仪向百姓劝耕,百姓也通过迎春礼仪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从而又形成了许多与劝耕礼仪相关的民间俗信。各地立春日劝耕习俗的演变,实际上了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事节日及其习俗形成、发展的轨迹。
安仁县地处湖南省南部偏东,郴州市北部,与炎陵县(原酃县) 接壤。安仁本地劝耕习俗已流传千年,极具特色。传说炎帝神农在这一带发明农具、开田教耕、始尝百草,安仁因以得风气之先,尤为隆重。为纪念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的伟大功绩,安仁民间自古传承春分节举行开耕祭祀活动的仪式,同时集会祭神交易衍生出“赶场”这一安仁特色。“祀社神”与“赶场”的结合,产生了“赶分社”民俗,延续过千年。安仁赶分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祀神祈谷、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吃药下田。“赶分社”按安仁方言来说,赶”是说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地位,都把手上的事暂放一边,春分之际再忙也要分身赶到县城祭祀社神(炎帝神农),熟人生客聚会见面,交易谷种农具、中草药材,交流农事经验、保健方法。“分”原义即春分,另一层意思,指这个日子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分(交换)”点东西;“社”也有一层意思,指在这个日子结队成群去集会祭神交易。活动时间春分前后3天,吃药膳后开田春耕春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方式已向高科技的机械化转变,机耕、机播、机收、飞防等逐渐取代了人工劳作。但作为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安仁赶分社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安仁“赶分社”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安仁县积极走“农业+文化+旅游+脱贫”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扶贫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把安仁“赶分社·油菜花”节打造成为安仁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节日期间除举行的神农药祖祭祀活动、开耕仪式、中草药交易、商品博览会等传统活动,更增加了草药炖猪脚品鉴会、米塑大赛、经贸洽谈会、摄影大赛、徒步穿越等创新型主题活动,使这一千年习俗今更盛。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