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时,丽水的过节习俗和全国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异,据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丽水县志》卷十三“风俗”中载:“端午门插蒲艾,妇女作茧虎,系长命缕与他处同。向有龙舟之戏,因舟覆戒勿为”。而令笔者不解的是,翻阅各种版本的《丽水县志》和《处州府志》,“与他处同”的均有简略记述,而殊异的则毫无记载,比如在过端午节时,丽水民众几乎家家要“吃卷饼”,少年儿童则爱“玩斗草”。
“丽水卷饼”是颇具特色的节日地方美食,原料为面粉加水再加点儿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既稠稀得当又具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铸的平底锅(丽水人称“熬盘”)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时操作人手抓一团面糊,不停地上下有节奏地抓几下,一则防止面糊团掉落,二可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人把面糊团在铁锅上一转,即成一个正圆形的薄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转,并即从铁锅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饼。烙好的卷饼俗称“卷饼皮”,皮薄质白如绵纸,形圆似明月,直径约20厘米。
卷饼馅为百姓常食菜类,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泡皮、肉丝、烙鸡蛋皮丝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锅的老油条。作馅的菜肴必须火炒,不留汤汁,吃时各人凭各自喜爱夹各式菜肴作馅心,喜蒜者可在卷饼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酱,然后卷成筒状,即成供吃食的“卷饼”。
丽水卷饼荤素搭配,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口味颇佳。特别是馅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条,食时又香又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确是大众化的美食。
忆及孩提时过端午,家中还爱烙“松花卷饼”,那是以小面团抹上松花粉擂成圆形薄饼放锅中烙成的卷饼皮,其色粉黄,吃时格外芬香,当时好多农家都自烙这种卷饼皮,现今已成稀物了。
据老人言传,说卷饼原为“绢饼”,和粽子一样,原是以丝绢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鱼虾吃食,以免伤害屈原躯体,此说之虚实,皆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往昔过端午节才有的丽水卷饼,如今已成丽水民众四季调剂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时,卷饼亦已流向周边地域,成了大众普遍爱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笔者在家中以卷饼为主食接待几位返丽探亲访友的台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没吃过故乡的卷饼了,边吃边聊都说丽水卷饼风味独特,并说外地(包括台湾)在端午节都包粽吃粽,为何丽水过端午却烙卷饼吃卷饼?还有位台胞逗趣说,要是有位“慧眼识美食”的大款,能把丽水卷饼加以精心包装,在各地开个连锁店,扩大媒体宣传,到时还可与麦当劳、汉堡包一争高下,此说虽为餐桌笑料,但随时间之推移,亦未尝不可能,因为丽水卷饼确是风俗特殊风味独特的一种佳节美食,饮食是“软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软实力必将逐步走向世界。
丽水端午风俗殊除了“吃卷饼”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谓“羹”即礼品,每年到端午节时,嫁出去的女儿要向父母送礼品,礼品除礼包外,尚有猪肉一刀、明甫(墨鱼)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后,父母要给女儿回礼,回礼的东西是麦李(李子)、蒲扇(麦杆扇或纸扇)、手巾等。丽水民间有句俗语:“生不白生,一年两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上两次礼品,一次是春节的“过年礼”,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礼”。
此外,在端午前后,丽水少年儿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黄酒在脸上“画花脸”及在家里的墙边角落喷洒雄黄酒等,更爱到郊野去采草茎玩“斗草”。
斗草亦称“斗百草”,为自古相沿的民俗游戏。据考,在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之记述。至唐代,斗草已十分盛行,如刘餗《隋唐佳话》记有“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韩鄂《岁华纪丽》记有“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司马图《灯花诗》云:“明朝斗草应多喜,剪得灯花自扫眉”;白居易《观儿戏》诗曰:“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可见“斗草”之戏已风行于宫廷与民间。到了宋朝,斗草游戏在民间更加普遍,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云:“春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中吟咏:“盈盈斗草踏草人,艳冶递逢迎”。可见流行于端午的“斗草游戏”,已提前到阳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斗草仍沿俗流行,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写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观园中斗草的场景。
不过,《红楼梦》书中撰写的“斗草”为富贵人家卖弄才华的“雅斗”,而丽水在端午期间流行的“斗草”则是以草为玩具的“俗斗”。其玩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掰儿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签”。
“掰儿掰”是采用一种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游戏。菖蒲籽又称“掰儿草”,丽水山野遍处可见,高约尺许,叶为伞骨状,中间有小花蕾,长茎三棱形,根块状若葱头,气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称“菖蒲籽”。玩时先找到一片长有菖蒲籽的草地,采来此草后去掉顶叶和根茎,两人一组席地而坐,各抓一头,边掰边念童谣:两人坐地手捏草/掰儿掰不知道/你掰儿/掰儿两头丝相连/我掰/掰一丝联中间/一丝不搭掰两半/运气勿好不当算/取草茎/换地盘/你掰儿/我掰/掰儿壮壮/掰胖胖/一二三,掰开来/大家望。念罢,两人即互相对掰,若掰成两边有一丝相连的H状,是“生儿”;如果中间仅一丝连成N形,则“生”,要是没一丝连结被掰成两半,称运气不好不当算,两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惩罚,然后重掰。
“扯牛筋”亦称“大将小将”。玩法是用白杨树叶的叶柄或其它有韧性的草茎作玩具,两人用草茎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断者为输家,是“小将”或“败将”,赢者为“大将”。忆及儿时,笔者和小伙伴很爱玩“扯牛筋”,经常去白杨树下捡寻掉落的粗茎老叶,去叶留茎,用来拉扯互斗。为增加叶茎的韧性,往往还得加工制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复揉转后放在青油灯盏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茎上粘合上几条苎麻丝,如此作为初试必赢,但久之当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别是儿伴皆有几根珍藏在口袋轻易不出战的“大将”,一旦被“假货”扯断,确是痛心不已,曾为此闹个红脸白脸,许久互不理睬。
“拾签”又称“挑草茎”,参加游戏者一起去野外采集来许多又硬又韧的草茎,截成长短约10厘米的“签”,从中选出部分把两头削尖,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此签既是“拾签”时挑动草茎的工具,在计数时还可以一当十。玩此游戏,可两人或数人,采用“石头剪刀布”或用小纸头写上“一二三四”来“抽签”定先后次序。玩时,玩伴按事先规定各出“签”若干根,然后交给首位“拾签”人,此人用一只手捏紧草签,一下放开让草茎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后用手拾取,那些叠合的草签,则用削尖染色的草签去挑开拾取,挑时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动其他草签,若有碰动,则不能再挑,即让位于另人,玩后视谁获取草签最多为赢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时节日的习俗亦在不断变异,比如丽水的端午风俗“门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妇女作茧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黄酒给孩子画花脸、喷雄黄祛邪避疫及喝雄黄酒等也在嬗变中不多见了,女儿给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续,但其礼品已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与时俱进趋向时尚,如送保健品或较高档的服饰等。那以草作玩具的“斗草”游戏,早已被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所替代,在城乡消失殆尽。而风味特殊的丽水卷饼,则由端午节的节日餐食转化为民众调剂口味的美食,由丽水向周边扩散开去,并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节日聚餐和宴会待客的一种佳品了。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