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12米,根据平、闰年扎12或13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11、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甄选出来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可谓耳熟能详,明末清初诞生的这四部经典小说,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每一部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凄美《红楼梦》...
真武庙位于蔚县城墙西北角内街道拐角处,即财神庙街西端和守备衙门街交汇处。据说历史上蔚州八百村堡的最高处均建有真武庙,唯城内的真武庙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处于统领地位。现存真武庙为明代建筑,坐落于城墙内的...
西黄寺是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寺在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遭英法联军掠劫破坏,抗日战争期间又被日本兵占为兵营,达赖楼也被破坏殆尽...
广昌孟戏,是一种演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俗称为“孟戏”,至今在江西省广昌县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具有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音。“广昌孟戏”在戏班在广昌县有三路,分别是...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庆日为10月1日,也是它的独立日尼日利亚是非洲古国之一。位于西非的东南部,尼日尔河中、下游。首都阿布贾。面积92.37万平方公里。人口8851 万。公元8世纪已建立博努尔帝国。14...
八十年代以前,定州人以小米、甘薯、玉米为主食。小米多蒸成“干饭”或熬粥;玉米面多蒸成饼子,有的还在玉米面内合些黄豆面、小米面;鲜甘薯煮熟吃或切片晒干碾成面后蒸饼子,或加榆皮面后压饸饹或擀面条。有的为节...
十条养花谚语,太实用了1、见干见湿,不干不浇,浇必浇透。所谓"不干不浇",即等盆土表层全部干了再浇水,目的是使两次浇水之间有个间隔时间,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供根部吸收,并不是要等到土壤完全干了才浇水。...
在清朝里,要识别一个官员的品阶和地位的话,主要可以通过三个东西,第一种是官服上面的补子,武官是走兽,文官是飞禽,比如文一品是仙鹤,武一品是麒麟。第二种是官帽上面的顶珠,这个文武官就一样了,一品是红宝石...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周代开始至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大地春回的最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居室,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你知道吗,清明节除了祭扫先人,还包括踏青、放风筝...
王府井天主教堂,俗称东堂,又叫圣诺瑟教堂、八面槽教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也是耶稣会士在北京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座教堂。天主教王府井教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