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荔风情节”是横沥镇人民政府创办的文化活动,由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由于精心组织,节目丰富多彩,演出倾情奉献,因而越办越热烈,越办越精彩,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红荔风情节”已成为横沥镇地方性的传统性节日,打造文化新城的亮丽名片。
“红荔风情节”以荔枝为媒、推介横沥、吸引投资、拉动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岭南佳果之王—荔枝的成熟季节,以“生态之镇”的5000多亩优质荔枝林,喜迎海内外嘉宾,颗颗红荔任您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缤纷节目任你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生态果园任你游…….。 “红荔风情节”充分展示了横沥的城市新貌、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提高了横沥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动了横沥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红荔风情节”举办以来,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的首届“红荔风情节”,接待了来自香港旅行社团的游人1300多人,与海内外的多家企业签署了60项合约。2003年的第二届“红荔风情节”, 接待了8批来自省、港、台的经贸考察团,有100多个与海内外的经济合作项目签约。第一、二届每届接待海内外游客都逾5万人。同时,提高了横沥的文化品位,提高了人的素质,激发了全镇人民“爱我横沥、建我横沥”的热情,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举办期间,横沥镇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万人空巷,欢声笑语比比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繁华景象。
“红荔风情节”引起了海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香港的文汇报、晨报、大公报、快周刊、凤凰电视台,内地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东莞日报、广东卫视、广东南方电视台、珠江电视台、东莞电视台、东莞电台等都作了宣传报道,有的还制作了“红荔风情节”的专题节目。由于节目精彩纷纭,地方特色浓厚,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使“红荔风情节”广为人知,美名远传。
“红荔风情节”每届都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做到年年有此节,届届有新意。凡是亲临过“红荔风情节”的人,都纷纷赞不绝口,大赞有气派、有特色,大叹文化享受、不枉此行。“红荔风情节”,年年再见!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