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很出名,虽然与它毗邻的是上海繁华的商业区淮海路和徐家汇,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衡山路更出名。如果说淮海路和徐家汇是肆意蔓延的喧嚣与繁华,那么衡山路则是留守在它们身后的幽静通道。但在幽静中却又不失文化的韵味,细细品下来更让人留恋忘返。
一直偏爱衡山路,不宽的马路,干净的街道,两边风格迥异的建筑,各类休闲酒吧与特色小店更让衡山路蒙上浓浓的格调气质。
衡山路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路两边浓密的法国梧桐。这里的法国梧桐延绵了好几个街区,悠远的历史使树的枝叶异常繁茂,经过修建的树枝密密地遮盖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这里却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走在路两边,不时有凉爽的轻风拂面吹过,带来一阵沁人心睥的凉爽。
衡山路始建于1992年,曾是法租界著名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整条街长2.3公里。衡山路最初的景象已无从考证,但今天这一派幽静之貌也足已使人沉醉其中。
衡山路上隐匿着很多历史久远的老公寓,他们如隐士般在岁月变迁中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姿态。兴许在某刻,他们还是名流们争相居住的地方。逝去的历史虽已湮灭了往事,但这静静伫立着的老公寓仍一刻不停地追随着它;看似斑驳的墙壁有年轮的印记,却无法磨灭曾经藏在墙上的秘密。
西湖公寓,原名华盛顿公寓,地处衡山路303-308号,门前一块“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匾额显示了悠远的历史和不菲的身价。
西湖公寓地处锐角形街角,总平面略呈三角形。墙面简洁,涂的是墨绿色涂料并有微微的拉毛。抬头仰望可以看见公寓的纵向窗间有白色几何装饰图案,在它的入口门框处还有层层向上收缩的形态,这些都显示了装饰艺术派的风格。
衡山路最出名的当属各国情调的酒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衡山路就是“酒吧一条街”的代名词。入夜,这里便是人影攒动的浮华之貌,在灯光的照耀下,路边的法国梧桐也蜕去白天的幽静,在幽暗中显出几分鬼魅。泡吧的人当中还有很多老外,灯光、欧式建筑、鬼魅的法国梧桐,这些元素混杂在一起,调出的是一股浓烈的欧美情调。
美式“波钵街”激情四溢;“萨莎”则是纯粹的英式酒吧;“藏珑坊”处处透出新古典的中国风;“时光倒流”让你仿如置身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某个小茶坊;中西合璧的“小红楼”高雅安静;“Agogo”、“真爱”里坐满了二十来岁的新锐一族……
衡山路浓密的树荫下掩隐着太多历史的车轮,路边用高墙围就的私家洋房无疑是最令人浮想联翩的。偶而开合的铁门仿似姑娘神秘的面纱,只留有路人匆匆一瞥却又马上遮掩得严严实实。门内繁茂的绿树和探出门外的枝叶随风轻摆,在风的吹抚中似在喃喃私语,诉说着不知名的故事。
衡山路的各处还有有些颇具特色的小店,面积狭小但品位不俗,与这条历史悠远的路交相辉映,吸引着各地的人们。
有一条路,叫做东平路。有人说,从她的一头到另一头,一个人可以一直用最闲适的心情和步调去走。确实,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公交车,行人也不多。因为她雅致、安逸、静谧的环境,而称为“申城第一情侣街”。
可假如你晚上从岳阳路口沿着东平路走到衡山路口,世界就大不一样了。从那个路口开始走出去,全上海晚间最繁华喧闹的场所渐次显现,层出不穷。
其实就算不走出去,这短短不过两百米的东平路本身就已经很有名气。被戏称为最佳上海风光片的《大城小事》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福州路,全国闻名的文化街,是与南京路东路平行的一条东西向马路。也是上海租界时期最早开辟的马路之一,旧称“四马路”。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里便集中开设了不少书局和报馆,以及一些出售纸、笔等文化用品的商店,因而享有“远东第一文化街”的美称。
上海市民口中的“文化街”上,到底深藏着多少悠久的文化历史?这里本是灯红酒绿之地,上海滩高级妓院“书寓”、“长三堂子”的集中地。这里也是文化的发祥地,杏花楼旁的粤菜馆曾是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北新书局,美术用品商店西侧竟是巴金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河南路口的大楼居然是大名鼎鼎的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旧址。
在福州路390号怀远里弄口有一家名闻海内外的“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文书店。
也许上海人都不知道,跻身在这里的外文书店,其实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当时因其门面被漆成红色,故又有“红屋”之称。
外墙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深红色,门外的雕塑为这座建筑增添了不少气质。
福州路上有很多特色的书店,如音乐书店、大学城书店、社科书店、博古斋等。其中位于福州路424号的上海古籍书店,也是上海人所熟知的。这里是“海上淘书”的好去处
“上海书城”是一幢气度非凡的建筑物,它的阔绰和大气令读书人真的有了一种“坐拥书城”的幸福感觉。“上海书城”的特点在于它的博大,其图书品种丰沛,可谓书的海洋。
在今天的福州路西藏路口矗立着异常气派的来福士广场,里面各种名牌商品汇集,还有酒吧、咖啡馆和各式风味餐厅,连名气不小的季风书店也跻身其中,是沪上又一处现代化商城。这里不仅为文化气息浓郁的福州路增添了些许的商业气息,而且也成为了时尚年轻人的聚集地。
在上海,没有一条相同的路。就像人一样,汹涌人潮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脸孔。路似人,人也似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譬如绍兴路。
在上海,她是一条很不起眼的马路,从东到西,不过两三百米。与周围繁华的淮海路、衡山路、汾阳路相比,显得落寞很多。路边的法国梧桐,经过岁月洗刷的房屋,加上夜晚昏暗的路灯,这条路一直保持着某种神秘,配合着百年历史老建筑上斑驳的颜色,向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述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
这条街很幽静,不熟悉的人会将她错过。但如果你耐下性子仔仔细细地兜完,她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
从瑞金二路一拐弯,便是绍兴路的头。马路窄,两边是高大的梧桐树,梧桐树影洒下来,使这条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路上没有公交车,天气好的日子,便经常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人围在马路中间聊天,看样子像是这里的居民,这就有了市井味,很家常的。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