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在八万兴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的确繁衍生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因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这些野生动物许多具有珍贵的毛皮和珍贵的药用价值。绝大多数是国家及省级保护动物,在漠河地区,几乎涵盖了大兴安岭所有的野生动物,其中主要的食草动物有:狍子、驼鹿、梅花鹿、马鹿、麝鹿等;主要的食肉动物有:黑熊、狼、狐狸、猞猁等;主要的啮齿类动物有:雪兔、鼬鼠、鼯鼠、花鼠、松鼠等;主要的水陆两栖动物有:水獭、紫貂、水鼠等;主要飞禽有:飞龙、棒鸡、绿头野鸭、大雁、灰鹤、山鸽、猫头鹰、黄鹰、乌鸦、松鸦、鹊雀、麻雀、铁鸟、燕子、鸳鸯、布谷鸟、啄木鸟等;这些野生动物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就成了首选的猎物。
围猎是一种集体狩猎方式,一般有固定的“围场”,主要也是官方所为,尤以满清皇室的围猎最具有代表性。这种打猎方式不以获得生活必须品为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健身及军事训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以围猎这种方式获取猎物的。但他们没有固定围场,人数也十分有限。这种狩猎方式协作性质较为突出。
一般来说,猎户发现大型猎物或数量较多的猎物时,会临时招集人员,对猎物形成包围之势,以围攻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围猎所得,一般为在参加人员中平均进行分配,民间的这种围猎行为特点是: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准确时间,人员没有固定数量,存在一定危险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
陷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打猎方式,对付不同的猎物,陷阱也不尽相同。陷阱有直立型陷阱,有水平型陷阱。
直立型陷阱使用比较普遍,一般是对付大型食草动物。如狍子、鹿等。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平时都有固定的行动范围和领地,取食碱土和取水有固定的通道。有经验的猎人会找到这些小道,并在小道上挖设陷阱,上面覆盖着与周围地被物相同的伪装。动物经过时便会落入陷阱,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
水平陷阱一般是针对黑熊而设。依山坡而制,口设吊门,以杠杆挑起,陷阱内置腐肉等诱饵,诱饵系一线,连杠杆末端。黑熊嗅到腐肉气味,自入陷阱,食诱饵,触动机关,吊门下落,便将其困入陷阱之中。猎人来时,于陷阱外开枪,将其致死。
即古代军中使用的长枪,这种武器在古时使用范围很广。早期人们用的扎枪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来刺杀猎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在木棍的一头装上石镞或骨镞。有了铁器以后,出现了铁制的枪头,杀伤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扎枪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握式扎枪,一种是投掷式扎枪。手握式扎枪用于与猎物面对面搏杀;而投掷式扎枪则用于近距离投射。火枪出现以后,鄂伦春人仍长期使用扎枪。用于一旦火枪不能一击致猎物死亡,则用扎枪与其搏斗,将猎物杀死。这时扎枪的作用降为辅助性猎杀武器。
弓箭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生产工具,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抵御外侵的能力。它不仅用于狩猎,更是大范围地装备于军队,成为当时人类具最杀伤力的远距离攻击武器。
在东北这样地广人稀的地区,弓箭更是北方渔猎民族生产必不可少有的重要装备。他们以松木为弓背,以兽皮鹿筋为弓弦,以通直的桦木为箭杆,以野鸡尾羽为箭翎。箭头则经历了石质箭头、骨质箭头乃至铁质箭头。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附属性工具。如猎人戴在大拇指上的骨制扳指,这种扳指后来演变成一种满清达官贵人的装饰物,材质也由骨质变成了玉质。这种装饰性的扳指直到20世纪中叶,还有老人经常佩戴。
弓箭在狩猎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老人讲,一些好的箭手可射中空中飞鸟。对付一些大型猛兽,可在较远距离使其丧失攻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猎人的安全,也提高了猎物的捕获量。
这是一种古老的捕猎工具,自有铁器起,这种工具便一直伴着渔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洪荒时代。至今,仍为鄂伦春等一些猎户所使用。
事实上,夹子是一个庞大的冢族,其种类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捕猎工具。用途特别广泛,上至空中飞鸟、下到獐狍黑熊,都是其攻击对象。而主要用于捕猎的夹子有:小掰夹子、踩盘夹子、捉脚等几种。
小掰夹子是一种小型夹子,常用于捕捉老鼠和鸟雀。半圆形,上为可动弧,下为固定的被动弧。弦上有柄,柄上绑有机关舌,弦根处有卡簧,卡簧上可安装诱饵。柄两侧缠有钢簧,钢簧两侧分出动力臂,分别扣于弧侧。使用时,用手掰开扣有动力臂的动弧扣上机关舌,放置于老鼠或鸟雀出没处,一旦触动机关,每每必有收获。
踩盘夹子一般只用于打猎。有小型铁丝夹子,中型铁条夹子、中型狼牙夹子和大型铁条夹子、大型狼牙夹子等数种。各类夹子制法大体相同,底座中间设有一个机簧踩盘,两个“V”字形助力器,顶端铁环套于两个工作弧形铁两侧。用时以双脚踩下助力铁,掰开工作弧形铁,用一侧的一根机关舌卡于踩盘下的卡口上即可。
其中以夹子大小、力量的不同捕获体形不同的猎物。大型的狼牙踩盘夹子可以打住黑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捉脚是界于夹子和套索中间的一种捕猎工具,附属于小型陷阱之上。一般只针对大型猎物。其形状与车轮类似,也有方形的。边框一般为木制,边框上安装数十根辐射状钢条,中间虚空。用时以粗铁丝固定在附近大树上,置于小型陷阱口,上覆盖伪装物。一旦有猎物经过,踩中捉脚,钢条下陷,形成倒刺,猎物越挣扎,钢条刺入越深,猎物只能束爪就擒。
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捕鸟工具,由极细的丝线编制成鱼网状,长的二十多米,短的十几米,中间横向有若干纲绳,两纲之间形成网兜,用时两侧用长杆撑起,置于飞鸟聚集处,有时还要加设一鸟笼,做引子。多用于捕捉飞龙和苏铁鸟。
套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捕猎工具,一般用铁丝、油丝绳、钢丝和八号线制成。扣法民间称之为“步步紧”,由一活一死两个扣索结成,套住猎物后,可锁死,猎物不宜挣脱。常见有单套、吊套、连环套等。下套捕捉猎物的范围很广,从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狍子、犴、黑熊等都可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单套是指固定于树干上,置于猎物踩出的兽道上的一种套索。不同的猎物所用套索的材料也不同,套雪兔一般用细铁丝就可达到目的;套狍、鹿等中型猎物一般采用油丝绳,套也比较大;而套犴、熊等大型猎物就要用八号线这类粗大的铁丝才能奏效。
吊套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下套手法,对付的猎物一般是狐狸、猞猁、狼等一些动作敏捷、性情狡猾的猎物。下套一般选择一株可以搬曲的桦树,由机关扣上,套与机关相连,一旦猎物钻入套索,机关打开,桦树弹起,便将猎物悬吊于空中。
连环套则是由一主纲上并排悬吊数个单套,多时可达上百个。这种套索常用于对付没有固定兽道,却有一定活动范围的猎物,这种套索一般成功率都比较高。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