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庙会是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二以祭祀“佬浦”(龙母)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民俗活动。
20世纪末以来,广西考古学专家到大明山脚下的元龙坡、安等秧等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一件),印证古骆越都城即在今武鸣县陆斡(骆越的谐音)、罗波(“佬蒲”的谐音)等环大明山一带。
相传“佬蒲”(罗波的谐音)豢养一条名叫“特掘”(壮语谐音意为断尾)的断尾龙,长大后成为骆越水和珠江的守护神,“佬浦”(南汉皇帝把“佬蒲”封为“龙母夫人”)“三月三”去世,断尾龙为了纪念养母的恩德,年年农历“三月三”期间回大明山扫墓。罗波庙是后人祭祀“佬浦”(龙母)的主要场所,也叫龙母庙。
据说,人们到罗波庙“求雨”就有雨,“求子”定有儿孙。孕妇过庙门则流产,达官贵人过庙门不下马则掉马摔死(现死马坡尚存)。
明末清初,罗波庙香客云集,罗波庙会及罗波圩由此形成。
法事开光始祖王像、举办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公祭)、抬“佬蒲”巡游驱邪祈福、上香祭拜庙宇神像求保佑还心愿、演师公戏请“佬蒲”及众人观看,以及组织开展的对歌比赛、抢花炮比赛、抛绣球比赛和“多锅宴”(祭祀结束后,当地人邀请外地嘉宾、游客聚会品尝五色糯米饭等壮族传统美食)等是罗波庙会民俗活动的主要特色。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