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种种至今仍在农村老年妇女中传承着的民间习俗,无疑是汉族“迎紫姑”占卜习俗的演变而成的简单而普遍的占卜、咒祝习俗。“迎紫姑”的传说早在我国汉唐以来就已经开始并流传开了,据传说,紫姑又叫“坑三姑娘”,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生于山东莱阳。武则天时,山西寿阳刺史李景见何媚天生丽质,遂起歹心,害死了她的丈夫,霸占了何媚。李景的大老婆为人阴险狠毒,见何媚似天仙丽人,又恨又妒,于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趁何媚解手时将她害死在厕|所中。何媚死后,冤魂不散,趁李景去厕所时悲悲啼哭,厕所内且有刀兵喝骂之声。这些情景被武则天听到后,对何媚的遭遇甚为同情,就封何媚为“厕神”。因此,在关内祭紫姑活动极为普遍。
紫姑何媚成了“厕神”,受到人们尤其是妇女们的崇拜。于是妇女们剩用纸偶或木偶做成“紫姑神”,在元宵节之夜于厕中祭之。其法大致在元宵节前,妇女们做纸人或木偶,或用衣衫披在笤帚上当紫姑,再来到厕中祭祀。察时念念有词:“子胥不在,曹妇已行,小姑可出(子胥,婚也;曹,大妇也)。就是说:“两个狗男女都不在家,紫姑你可以放心地出来了。”如果这时偶像动了,就是“紫姑神”来了,可以占卜吉凶、预知祸福,可以向她提问。问题多是可以用数字回答,问后她可以无风自动地点头在给定的数后选择点头的次数或方向,以回答所问事情的可否。这种形式,与汉唐以来兴盛道教方术有直接的渊源。旧社会时,婴儿降生,先要落在净桶内!就是天子圣贤亦不可免,因此,厕神也是很风光荣耀的。
紫姑虽为厕神,但由于受人崇春,并非为排污或生育之事!而是为民间休咎祸福、占卜吉凶。旧时,常有卖紫姑和神码的,在祭祀紫姑时烧化。
紫姑作为民间宗教之神也传到关东。《三教搜神大全》说:“紫姑神死于正月十五,故显灵于正月也。”旧时,每年定在正月十五日晚,妇女们在厕所边或猪栏边摆酒食、果品,迎接紫姑下凡。迎神时用两个青年女子,各以一指抬米箩至厕边。米箩中间插一竹筷,焚香请仙姑上轿回屋内,屋内桌上铺一层沙或糖,两青年女子各用一指抬米箩。据说,竹筷子能自动在沙或糖上写字,是紫姑降临,能预卜各事凶吉。
迎紫姑习俗传到东北后,即迅速在东北各地普及开来。据1926年铅印本《双城县志·岁时民俗》载: “正月十五日,……晚间妇女请姑姑神,卜问本年一切休咎。法,以木勺为首,横缚一木为两臂,下缚有叉之木为两足,句上包纸,绘眉、目、口鼻,顶插花,身著衣,携之厩中,念数语,入室,以秤称之,较重于前,则神至矣,扶置炕桌旁,向间诸事,以前后磕头为休耸所由判。此即古之赛紫姑耳。”1929年铅印本《珠河县志》、1929年铅印本的《锦西县志》、1931年铅印本的《东丰县志》、1930年铅印本的《台安县志》、1931年铅印本的《义县志》、1933年铅印本的《铁岭县志》以及1937年铅印本的《海城县志》等等,均对迎紫姑习俗有详略不同的记述。.
迎厕神紫姑,这本源于关内汉族的习俗,传入关外的东北满族聚居地区之后,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了汉满民俗文化的融合。如满族聚集地区的新宾、本溪、桓仁、清原、岫岩弋凤城等地,在元宵节,除按旧俗观灯外,县街及大部分村电还办秧歌、跳民族舞。旧时有拜灯官及打(唱)太平鼓等,几至多半夜,甚而通宵达旦。与迎紫姑相似的是以民族歌舞的形式祝愿农业取得好收成,这就是满族的“笊篱姑姑舞”。传统的“笊篱姑姑舞”既与汉族“请紫姑”相似,又有满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俗多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晚进行。新宾及其兄弟满族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上,均编排了满族秧歌、舞,但尤其不可少的是“笊篱姑姑舞”。在旧社会,是时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外糊以白纸,并画上一个俊姑娘的头像,挂在1。7米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姑娘偶穿着红衣,两手各置拿手帕等,将“笊篱姑姑”打扮好,先供在房西头。
届时,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头扎红布,把“笊篱姑姑”举到院子里,人们开始围绕着“笊篱姑姑”形占舞唱歌。唱词中有“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抹着桂花油。”有的地方则流行“笊篱姑姑本姓白,戴朵花,背着柴,扭扭哒哒下山来,你也拍,我也拍,拍着手儿跳起来”的歌词。满族群众相传,此时原是纪念古时被虐待而死的姑娘,因此,“笊篱姑姑”有的地区亦称“笊篱姑娘”。然而,人们在此俗中真正的动机,却是利用这个仪式向“笊篱姑姑”问卜。据说,只要问的人心诚,就可以得到回答,如是肯定,回答则向前磕一个头;反之,则向后磕一个头,所以,引“笊篱姑姑”一定要选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有的地方也选小男孩),认为这样就可以有神灵感应。满族的“笊篱姑姑舞”及问卜活动,自暮到午夜止。
类似的问卜活动,在东北各地农村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各地依据一方之人的理解而使此俗出现种种变幻,在时间上亦各不统一。如锦西县是在正月十一日,谓之“请紫姑日”;义县正月十三日谓“请天仙”或“包仙人骨”;海城县正月十三日谓之“请天仙”或“请紫姑”;铁岭正月十四日为“请紫姑神”;台安县在正月+五日“迎姑娘”;东丰县这天称之为“迎紫姑”;双城县这日为“请姑姑神”;新宾则谓之“请笊篱姑姑”。在这些地方圹所谓的姑姑有的不是用笊篱,也不用木勺,只用三根筷子或一个鸡蛋问卜,而且时间也不仅仅是在正月元宵节前后,而是平时有事,即可随时请卜,其祝咒,亦即“姑姑灵,姑姑灵,筷子姑姑有灵应”。之后,即可间休咎祸福。这种形式在文化心理上差异并不大,都可看作是古代扶乩的变化,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反应。而满族的“笊篱姑姑舞”,不正是汉满习俗的融合吗!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