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云南的壮族约有114.4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壮族服饰,很能表现壮民族的审美特性。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
花街与“红绳示爱”——壮族的婚姻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歌会,来自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涌向歌街,相互对歌,寻觅配偶。
居住在云南河口一带的壮族青年还用连姻绳的方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到女方家迎亲,进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连姻绳”与挡在门口的桌子桌脚上新娘的“连姻绳”系在一起。以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
傣族,现约有114.2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
傣族泼水节
月光下的凤尾竹——从“串姑娘”到“拴线礼”
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
苗族
在云南约有104.35万人。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琳琅满目。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芦笙——苗族的“铜管乐”
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