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绕棺: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烛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并用小竹篓遮着;巫师将法咒一念,召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土老师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远离灵堂,故称“绕棺”。
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之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当然,在利川一带“绕棺”又称之为“坐堂”,即少了“绕棺”中“跳”的环节,土老师们只先坐着,于是 打乐器,嘴里唱着歌词。(该项活动是在灵堂设置完毕到跳丧前进行的)。
5、跳丧:“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长阳、五峰、巴东一带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廉”,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与“哭嫁”不同,土家人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死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指死者下葬前夕),唢呐齐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数寨齐来奔丧。所谓的“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